(東港市小甸子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東港 118315)
隨著我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免疫接種已成為預防和控制豬場傳染病的關鍵,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豬場疫病趨于復雜化,養豬場疫病控制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養豬場經常發生免疫失敗現象,造成傳染病發生并大面積流行,給養豬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打擊了養豬戶的積極性。因此通過對一些養豬場的生產環節和發病情況進行的實際調查,就豬場免疫失敗的原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由此找到免疫失敗原因及解決方法。
(1)疫苗選擇不當或疫苗質量有問題(疫苗包裝密閉不嚴、疫苗存放超過有效保護期限、疫苗存放溫度不適宜、疫苗運輸過程中受高溫影響、疫苗受陽光直射等)。
(2)免疫程序不合理或對被接種豬群免疫前的免疫狀況不了解(母源抗體的干擾)。
(3)被接種豬群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圓環病毒、藍耳病毒),不能很好產生免疫應答。
(4)免疫器械選擇不當(注射器,針頭)。
(5)注射操作不到位(方法,部位,深度等)。
(6)注射時所選用稀釋液不恰當,對疫苗產生影響,造成免疫失敗。
(7)接種疫苗前后24h內對圈舍進行消毒。
(8)動物正在發生疾病的同時進行疫苗免疫。
(9)多種疫苗(兩種以上)同時接種,使得疫苗互相之間干擾。
(10)同種疫苗兩次免疫時間間隔距離太近(因體內尚有抗體存在,再次進行疫苗免疫接種使體內免疫抗體效價降低)。
(11)接種疫苗的同時在用病毒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等類似物質。
(1)了解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2)了解提供種豬廠家的疾病免疫情況;(3)盡量了解提供疫苗廠家的情況和所提供疫苗在其他場地的使用經驗;(4)首先考慮已發生疾病和高威脅疾病;(5)在免疫前后對所免疫疾病進行檢測,確保所選用的疫苗,所制定的免疫程序,所采用的免疫方法能提供完全保護的免疫水平。
(1)一定要遵循疫苗廠家推薦的免疫方法;(2)免疫器械計量要準確;(3)免疫器械操作之前要消毒;(4)免疫操作時要掌握良好的技術和正確的注射部位(肌肉注射一般在頸部三角區)。
(1)器械消毒不嚴格(導致局部感染);(2)油苗沒有徹底回溫,搖勻;(3)注射針頭長度不夠(不能達到有效部位);(4)注射部位或角度不正確(疫苗注射入脂肪層,不能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5)不進行豬只保定,打飛針(導致疫苗倒流,不能達到免疫需要計量)。
(1)有些弱毒疫苗在豬體內存在毒力增強和排毒,疫苗注射會使本場原來沒有的疾病引入本場。
(2)免疫球蛋白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蛋白質最終來源于飼料,免疫范圍太大會使飼料報酬下降(生長慢)
(3)免疫注射本身就是對豬只的刺激,長期頻繁應激會降低豬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4)免疫注射給通過血液傳播的疾病發生和傳播創造了機會,比如近年來發病率很高的豬附紅細胞體病在豬場暴發很大程度上與免疫注射及斷奶應繳有關。
(5)免疫注射要求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否則病毒弱毒苗注射后產生的干擾素,相互干擾影響免疫效果。如果免疫范圍太大,在種豬的一個繁殖周期及育肥豬生長周期中無法安排。
(1)細菌性疾病很多,而且很多是豬體內常在菌,我們無法一一接種,主要靠藥物預防和控制。
(2)集約化程度高的規模化豬場,普遍存在嚴重的呼吸道的疾病,預防和控制這些疾病主要靠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生素,在添加藥物期間限制了細菌弱苗的使用。
(3)大多數病毒性傳染病潛伏期短;傳播迅猛,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而細菌性疾病潛伏期相對較長,大多數細菌病可以用藥治療。所以應把有限的能接受注射刺激的時間用于對病毒病的免疫接種。
運輸、轉群、疫病期間不宜做疫苗注射,這些情況下作免疫注射難以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
泌乳期間及斷奶時給母豬作免疫注射也不是最佳免疫時間,因為免疫母豬是為了保護乳豬,過早免疫,分娩后乳汁中抗體濃度不是最高。母豬最佳免疫注射應選擇在產前6周進行。
(1)所有疫苗的采購、運輸、保存必須符合要求。(2)公、母豬用長針頭(38mm以上),每頭豬使用一枚消毒針頭。(3)不準打分針,必須緩慢推入,抽出針頭后,按壓注射部位片刻。(4)用產房仔豬新鮮糞便拌料喂臨產前4周母豬,連喂1周,起同化免疫效果。(5)注射針頭的選用:①超前免疫選用9號針頭;②仔豬注射補鐵針用7號針頭;③ 30kg以下中小豬用9號針頭,注射五號苗用12號針頭;④ 30~60kg中豬用12號針頭;⑤60kg以上大豬用12號針頭,長度必須38mm以上針頭;⑥公母豬使用16號針頭,長度必須38mm以上;⑦皮下注射不分年齡一律用12號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