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南州動物衛生監督所,貴州都勻 558000)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狀病毒屬(Coronavirus)的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雞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發出羅音、咳嗽、張口呼吸、打噴嚏,腎病變,蛋雞產蛋數量和蛋的品質下降,雛雞可因感染后的呼吸道和腎臟的病變造成死亡。
雞是IBV 的唯一自然宿主,不同品種、日齡的雞均可感染發病,但以1~4日齡雛雞最易感染且能引起死亡,雞隨日齡的增加機體抵抗力加強。人工接種IBV后從第24h到第7d都能從氣管、腎、法氏囊中分離出病毒。本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播速度快,一旦傳染很快波及全群,其死亡率與病毒的毒力及雞群的抵抗力有關,一般死亡率為20%~30%。發病季節多見于秋末至次年春末,冬季最為嚴重。
IBV引起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咳嗽、打噴嚏、流鼻涕,氣管啰音;無并發感染的情況下,這些癥狀僅持續 5~7d,在10~14d 內消失;該病的發病率較高,但是死亡率不高。2周齡以下的雛雞在感染后鼻孔會流出黏液,會導致雛雞的輸卵管永久性的發生變性,形成“假產蛋雞”,染病雞成熟后會導致不能正常產蛋。成年蛋雞感染后2~3周后,產蛋量開始回升,但是達不到最高水平,同時蛋的品質下降,出現產軟皮蛋、畸形蛋和粗殼蛋的數量增加。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分為腎型、腺胃型、呼吸性傳染性支氣管炎,還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變異毒株表現型,不同類型臨床特征也存在一定差異性。
(1)抑制蛋雞的生長。蛋雞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后引起消化、吸收功能衰退,機體抗病力、抗應激力降低,導致蛋雞的生長緩慢甚至停止,體重不達標,出欄體重降低使經濟效益減少。
(2)產蛋性能降低。IB可使蛋雞產量大幅度減少、顏色、外觀異常、蛋品質下降,產蛋率明顯降低。另雞群感染IB后,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如消毒、緊急疫苗接種、藥物防治等,使養殖成本增加,導致養殖效益降低。
(3)繼發和并發癥增多。IB通常是和傳染性法氏囊病、非典型新城疫、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等呈繼發或并發感染。養殖戶要提高警惕,及時發現、快速診斷疫情,錯過最佳防治期后,往往預后不良;甚至死亡率極高,導致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低下。
(4)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蛋雞及其蛋產品感染IB及其他病原后攜帶有病毒,且感染IB后,使用大量抗生素藥物,致使雞肉、雞蛋中存在藥物殘留,食用后會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病毒性疾病,發病后無特異性治療方法。所以預防此病發生非常重要。
(1)加強飼養管理。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病原侵入,做到嚴格檢疫、隔離、消毒,做到全進全出,減少誘因的發生,如寒冷,氨氣濃度大等。嚴格衛生消毒措施,定期清掃舍內的糞污;加強雞舍的通風換氣工作,調整適宜的飼養密度,防止雞群過于擁擠。
(2)適時接種疫苗。雛雞做好疫苗接種,產蛋雞做好加強免疫。目前我國使用的疫苗毒株有H120株:弱毒,對雞呼吸型、生殖型 IB 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對腎傳支有一定的交叉保護作用,用于雛雞的基礎免疫。H52株:毒力較強,對雞呼吸型、生殖型IB有較好的預防效果,主要用于雛雞經 H120 株疫苗基礎免疫20d后的加強免疫。雛雞于7~10日齡首免弱毒疫苗點眼或滴鼻,在傳支多發地區于 1 日齡首免H120,10 日齡再免一次;二免為 30 日齡,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H 52 弱毒疫苗點眼或滴鼻;開產前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滅活油乳疫苗肌肉注射,每只0.5 ml;對產蛋高峰期過后每隔8~10周在進行免一次H120;對腎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可于 4~5 日齡和 20~30 日齡用腎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或用滅活油乳疫苗于 7~9 日齡頸部皮下注射;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變異株,可于20~30 日齡、100~120 日齡接種 4/91 弱毒疫苗或皮下及肌肉注射滅活油乳疫苗。
IB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加強預防是根本。改善飼養管理條件,防止冷應激可提高雞舍溫度 2℃~3℃,避免過度擁擠,保證采食量,一旦發現病雞要及時地隔離,并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加強帶雞消毒均可減少 IB 造成的損失。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替米考星等進行治療,防止細菌繼發感染;使用抗病毒藥如百毒唑(復方黃芪多糖可溶性粉)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