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忠濤 王培鑫
(1.山東省棲霞市唐家泊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棲霞 265315;2.山東省棲霞市觀里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棲霞 265314)
禽流感是一種見于世界范圍的禽類疫病,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發生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發和流行常給養禽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因此各國十分重視此病。
禽流感可經多種途徑傳染,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損傷皮膚等等,都有傳播感染此病的可能。其中,以消化道、呼吸道的感染最常見。此病流行可見任何季節、任何日齡,而且,不同品系的雞,都有感染此病的可能,尤以產蛋雞的易感性最大。在養雞生產期間,一些不良應激的作用,比如:冷熱交替季節、春秋氣溫變化大、刮風大等時候,都有促進此病流行的可能。除雞之外,鴨、鵝等,同樣有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可能。
高致病力毒株發病率可高達100%,死亡率高達95%以上,產蛋雞群產蛋量大幅度下降?;茧u體溫升高,精神高度沉郁、減食或絕食,拉黃綠色稀糞,部分患雞有呼吸道癥狀。多數常見有頭部腫大,冠和肉垂腫脹發黑紫,皮膚發紺,嚴重病例腹部皮膚顯紫色,腳鱗片出血。
患雞皮下脂肪、肌肉常見有出血斑點或條狀出血,內臟實質器官廣泛出血,肝臟腫大、有塊狀或條狀出血,腸道黏膜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腸黏膜出血更嚴重,心肌有條狀或塊狀壞死,心肌出血,腦組織充血、出血,喉頭黏膜出血、氣管黏膜充血,胰臟有壞死灶,較大卵泡胞膜充血和大出血斑,常見有卵泡破裂于腹腔中,輸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有凝固性蛋清,胸腺出血。
低致病力毒株對雞的致病性:產蛋雞群常突然以產蛋下降為特征,數天內下降幅度很大,部分雞有呼吸道癥狀及少數死亡。
患雞卵巢中可見較大卵泡胞膜充血和出血,輸卵管黏膜充血,腔內有凝固蛋清,喉頭黏膜充血,有多量黏性分泌物,有些病例卵泡破裂于腹腔;患病仔雞群有張口呼吸、咳嗽、流淚、流鼻涕等呼吸道癥狀,部分患雞可能有神經癥狀。黏膜、腦和實質器官以充血和出血為特征性變化。
嘗試用多價苗接種,能增強抗病體質,減少此病易感。具體免疫程序:首免每次0.3ml/只,安排在5~15日齡,頸部皮下注射。二免每次0.5ml/只,安排在50~60日齡。三免每次0.5ml/只,安排在開產前。四免,在產蛋中期,40~45周齡為適宜。
嚴格引種檢疫,禁止自不明地引種,確保調入鮮活禽產品,降低此病易感性。堅持封閉化管理,禁止外來人員、車輛等隨意進出,減少外源侵入的可能。禁止不同禽畜混養,改善養殖衛生,確保喂料、飲水等衛生。及時清掃圈舍,糞便集中堆積,發酵不少于20d處理。嚴格消毒管理,流行季節,每天用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帶雞每2~3d消毒1次。發現有病死雞,禁止在市場流動,嚴格無公害化處理,避免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確診為高致病禽流感,應立即封鎖隔離,嚴格消毒管理,注意捕殺病雞,以控制此病的擴散蔓延。確診為低致病禽流感,注意帶雞消毒,用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每天消毒1~2次。同時,用這些藥物治療。利巴韋林,每100kg飼料加10~20g?;蛘?,每100kg飲水加8~10g,連續用4~5d,效果更好些?;蛘撸媒饎偼榘?,用10~25ml/kg,飲水飲服,連續用4~5d。或者,用清瘟敗毒散,按照0.5%~0.8%的比例拌料,連續用1周,治愈效果更好些。
臨床治療期間,防控繼發病為關鍵。強效阿莫仙,每100kg飲水加8~10g,連續用4~5d?;蛘撸枚辔鳝h素,每千克飲水加8~10g,連續用5~6d。治療期間,適量加維生素C、維生素E等,對促進康復治療效果要好。具體用量,每100kg飲水中,加維生素C每次50g;維生素E每次15g;糖分每次5000g,上述連續用5~7d,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所有易感病例中,疑似新城疫、禽流感混合感染時,用利巴韋林每次50g兌水500kg,連續飲用4~5d,治愈效果更好些。同時,飲水中,加適量的抗菌藥物,對后期康復效果更好。
禽流感為A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而誘發的病毒性傳染病。此病感染,輕則導致輕度呼吸道癥狀,重則導致蛋雞產蛋降低,甚至誘發全身致死性癥狀。
目前此病的流行,以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最常見。而且,產蛋雞的易感性最大。目前此病的高發,除管理不善,護理不到位,還與外界不良應激相關。比如:冷熱交替季節、春秋氣溫變化大、刮風大等時候,都有促進此病流行的可能。
考慮到此病的危害性,降低此病的易感性,應采取綜合性防病措施。日常此病防控,注意接種疫苗,用多價苗防疫,增強抗病體質,減少此病易感。防控不良應激,改善飼喂管理,堅持封閉化管理,禁止不同禽畜混養,及時清掃圈舍,發現有病死雞,嚴格無公害化處理,避免此病的擴散和蔓延,對防控此病效果不錯。
發病雞場,高致病禽流感,應立即封鎖隔離,嚴格消毒管理,注意捕殺病雞,低致病禽流感,注意帶雞消毒,用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同時,做好防控繼發病的準備,以確保病癥的康復治療。
[1]劉歧明.雞禽流感流行特點與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5,32(9):161.
[2]譚偉,徐倩,謝芝勛.禽流感病毒研究概述[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4,33(1):194-199.
[3]張毅,王幼明,王芳,等.我國禽流感研究進展及成就[J].微生物學通報,2014,41(3):49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