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畜牧獸醫站,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508)
犢牛腹瀉指的是一類由不同病因誘發的臨床癥狀,而不是單一類型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犢牛腹瀉情況時有發生,致病率高達70%,感染了此類疾病的犢牛死亡率約為50%左右。當犢牛出現腹瀉是,腸道對液體吸收的功能出現消減,液體分泌量增大,導致大量體液流失,進而造成犢牛脫水、電解質失衡,出現酸中毒,嚴重時將會造成犢牛死亡。此類疾病的病因有很多,根據發病原因可以分為傳染性腹瀉和非傳染性腹瀉,非傳染性腹瀉是因為飼養管理不到、天氣變化、營養失衡等非病原因素造成的,而傳染性腹瀉則是由病原體所誘發的,常見的病原體有病菌、細菌和寄生蟲三種,包括冠狀病毒、輪狀病毒、沙門氏菌、魏氏梭菌、大腸桿菌、線蟲、球蟲及隱孢子蟲等,在傳染性腹瀉中,腹瀉原因是各類病原體,而犢牛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腹瀉造成的脫水、電解質失衡、酸中毒等,因此在進行治療時,要注意及時為犢牛補充水分[1]。
大腸桿菌所導致的犢牛腹瀉,其發病特點為感染早,母體自身攜帶病原,當犢牛出生時便可能感染大腸桿菌,臨床癥狀為:拉稀,排泄糞便酸臭,呈現白色或者黃色,體重減輕、精神消沉、食欲消減、迅速脫水,該病發病較早,往往在犢牛7日齡時發病,在3~5d內病死,剖檢可以發現小腸中含有大量液體,而大腸中則是黃色糞便。
魏氏梭菌是一種在牛場環境中廣泛存在的致病菌,這種病菌誘發的犢牛腹瀉發病日齡一般為7~28日齡,該類疾病誘因只要有替代乳配制不合理、犢牛喝奶太快、天氣突然變化及飼養方法來回更變等,其主要臨床癥狀為:犢牛腹痛、腹脹、便血、糞便帶黏膜、犢牛精神萎靡,出現神經癥狀,如震顫、抽搐、轉圈等,進行死牛剖檢時可以發現腸道發炎出血,淋巴結腫大。
沙門氏菌在犢牛體內會形成大量毒素,導致犢牛死亡,由沙門氏菌所誘發的犢牛腹瀉其發病日齡一般在7~28d之間,主要癥狀為:犢牛體溫上升,犢牛糞便呈現水樣,有時糞便中可能出現黏膜鮮血,犢牛迅速脫水,當病情嚴重時,病菌可能進入血液中,誘發菌血癥,此外病菌可能入侵犢牛身體其他部位,如關節、肝臟、腦部等,進行剖檢時可以發現犢牛小腸外圍黏膜狀物質[2]。
輪狀病毒會對犢牛腸道的上皮細胞進行破壞,導致犢牛產生吸收障礙,無法對乳汁進行消化,感染了此類疾病的犢牛,會出現嚴重脫水及酸中毒,繼而死亡,其發病日齡一般為1~7d,發病急,傳播快,此類疾病主要臨場癥狀為:犢牛流涎、排泄糞便呈現水樣,色澤為灰黃色,有時糞便中夾雜著黏膜鮮血,病牛食欲不振、精神輕度消沉,當發生混合感染時,病情將加劇。
冠狀病毒和輪狀病毒相同,會對犢牛腸道的上皮細胞進行破壞,導致犢牛產生吸收障礙,無法對乳汁進行消化,感染了此類疾病的犢牛,會出現嚴重脫水及酸中毒,繼而死亡。發病急、傳播快。發病日齡一般為7~21d,其主要癥狀為犢牛突然腹瀉,糞便中夾雜乳凝塊及黏膜,病牛精神中度消沉,脫水情況較為嚴重,將會導致病牛死亡。冠狀病毒將會對犢牛肺部進行感染,導致犢牛產生呼吸疾病,當與其他病原體進行混合感染時,相應的病情將會加劇。
當犢牛感染腹瀉時,首先要進行及時補液。犢牛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體液流失所導致的,而不是腹瀉,因此在進行治療時,必須進行補液。常用補液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口服補液,犢牛在腹瀉初期身體情況較好,可以通過口服補液的方式來進行補充水分,操作簡單,便于實施。通過口服補液鹽和溫水進行配置即可。當犢牛進行腹瀉后期,體力下降,高度乏力,這時需要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進行補液,將等滲溶液輸入到犢牛體內,補液量為2~4L。
為了根治腹瀉疾病,在進行治療時必須通過藥物來對病原體進行殺滅。不同類型的腹瀉,相應的病原體自然不同,需要的治療藥物需要針對性選擇,才能起到良好的殺菌效果。例如當犢牛感染病毒性腹瀉時,需要使用接種疫苗的方式進行預防,而不是抗生素治療,而寄生蟲類腹瀉則是使用寄生蟲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腹瀉中,如果是因為沙門氏菌或者魏氏梭菌誘發的腹瀉,不能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否則會導致毒血癥出現。
作為犢牛飼養過程中的常見病癥,犢牛腹瀉嚴重威脅著犢牛的健康,通過合理防治措施,可以對犢牛腹瀉的發生率進行降低,更好地創造出養殖效益,實現農民增收,養殖業健康發展。
[1]潘保良,蘇山春,于童,等.犢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雜志,2014,24(14):48-52.
[2]孫希國.試析犢牛腹瀉的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4,24(17):29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