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安 母 軍 任 兵
(1.蒼溪縣石灶鄉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8441;2.蒼溪縣東溪鎮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8441)
牛胎衣不下是母牛在分娩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疾病,它具體是指母牛在分娩出胎兒以后,胎衣在第三產程的生理期時限之內并不能順利的排出,從而使病牛出現一系列癥狀,直接影響病牛的生育功能及身體健康狀況,這對于養殖戶來說是極大的經濟損失和打擊。因此我們需要對牛胎衣不下這種病癥進行深入的剖析與了解,尋求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和防治措施,使母牛在分娩過后免受這種傷害,提升母牛的生育水平和生產效率。
造成牛胎衣不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牛疾病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妊娠期牛會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患上妊娠期疾病,比如子宮內膜炎或者胎盤炎等。在懷孕期間牛的子宮受到各種病菌的感染,比如沙門氏菌、胎兒弧菌、弓形體、生殖道支原體等各種各樣的病毒進行引發炎癥,如果胎兒和母體胎盤的炎癥一直消不下去的話在分娩的時候就會出現締結組織粘連等情況從而造成胎衣不下,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流產。
營養供給不足的問題也是造成牛胎衣不下的一種重要因素。在妊娠期,母牛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供給,特別是對于鈣物質、礦物質、維生素以及其他各種微量元素的需要都十分迫切。然而一些養殖戶為了降低自身的養殖成本,在牛懷孕期間沒有做好營養供給和飼養管理工作,導致牛在分娩的時候身體虛弱,胎衣難下。
年齡與生育情況一直以來都密切相關,對于牛來說也是一樣。有些母牛的年齡過大,自身體質比較虛弱,加之在妊娠期間運動量不足、營養供給不足,因此在分娩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難產、子宮擴張過度、子宮肌肉疲勞、子宮收縮能力較弱等情況從而造成牛胎衣不下。
生理因素的影響對于牛胎衣不下的問題最為重要。首先,從懷孕狀況來看,如果胎兒過多、胎兒過大以及胎水過多的話都會造成子宮的過度擴張進而引發產后子宮收縮無力,還有產后如果沒有及時給牛仔進行哺乳會導致催產素釋放不足,影響子宮收縮的情況;其次,在分娩的過程中子宮如果出現異常強烈的收縮或者臍帶血關閉得太快的話都會引發胎盤充血,一方面胎盤中的毛細血管表面積會迅速增加,是絨毛和腺窩發生嚴重的水腫,另一方面絨毛中的血液無法及時排出,使得腺窩壓力不足,胎盤組織之間聯系更加密切難以分離,從而使得胎衣不下;最后,從生理因素上來說,胎盤組織構造也對牛胎衣不下的現象影響巨大。牛胎盤屬于牛的上皮絨毛膜與締結組織絨毛膜之間的混合組織,胎兒的胎盤和母體的胎盤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當胎盤局部缺血、胎盤突變等干擾因素的影響胎盤的分離過程會變得異常艱難,導致胎衣不下。
一般情況下,牛分娩出胎衣的正常時間應當在12h之內,如果超過12h則被認為是排出遲緩,而如果在24h之后仍沒有排出,則被認為是胎盤滯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牛胎衣不下。
從牛胎衣不下的病理表現來看,在母牛的陰門外常常垂掛著一些帶狀的胎衣,其中包含有尿膜、絨毛膜等締結組織,顏色為暗紅色。牛胎衣不下一般可分為全部不下和部分不下兩種情況。一般來說,在牛胎衣不下2到3天以后,胎衣會在子宮內出現被分解和吸收的情況,接著母牛就會出現高燒、食欲不振、產奶量較少、精神不濟等情況,如果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出現產后敗血癥。
當前治療牛胎衣不下的主要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手段。藥物治療的手段又包括西醫的治療和中醫的治療兩種手段。在分娩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子宮收縮我們可以注射縮宮素100單位、濃鹽水500ml、樟腦磺酸鈉液等。接著,注射過氧化氫以及鹽水來說促進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之間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表面胎衣的腐敗和子宮感染,我們還需要給母牛注射適量的抗生素。當胎衣不下持續72h之后,子宮口已經縮小了,此時我們需要注射乙烯雌酚液來促進子宮口的再次開放,然后注射縮宮素來排出腐敗物。中藥的療法則主要以補氣血為主,選用一些像益母草、當歸、黃芪、黨參等大補的中藥,用水熬過之后給牛進行內服。
如果藥物治療還是不行的話,我們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首先需要進行全面的消毒,手術操作時先用左手扯住已經外露的胎衣擰住并拉緊,右手緩慢伸入子宮,理清子宮壁與胎衣的關系,由遠及近的按順序進行剝離。術后需要用消毒液沖洗子宮,涂抹一定的藥劑和抗生素。
在平時的飼養過程中養殖戶要做好母牛妊娠期的飼養管理工作,選購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牛飼料,特別是要注重硒的補充,做好營養搭配,提升母牛自身的身體素質。同時,還需要加強鍛煉,適當增加母牛的運動量。
當前,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在分娩的過程中極高,已經成為很多養牛戶的困擾。經過胎衣不下的牛不僅產奶量會大大下降,還會引發乳腺炎、子宮炎等疾病,并且發生流產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嚴重的話還會導致不孕不育等疾病,給養殖戶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其中的原因,對癥下藥。
[1]宗浩.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及治療[J].中獸醫學雜志,2016,(6):47.
[2]政剛,陳長志,秦喜斌,等.牛胎衣不下的原因、防治方法及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3,9(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