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組,云南劍川 671302)
自參加畜牧獸醫工作三十年以來,診治過不少牛胎衣不下病例,胎衣不下形成病因復雜,由飼養因素、病理因素、外界應激因素等影響造成胎衣不下疾病產生。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如何有效治療和防治胎衣不下的發生,是每個畜牧獸醫工作者和養殖戶的努力方向,本文就圍繞這個問題,淺談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
由于飼養粗放,尤其是散養戶,缺乏精心飼養管理的條件,造成奶牛運動不足,飼料單純,營養不良,飲水不足等原因至胎衣不能正常排出。
(1)部分胎衣不下奶牛在配種前就有一定的子宮內膜炎癥,炎癥可造成母牛產后胎盤粘連,或在配種前就有子宮粘連現象,造成產后胎盤粘連,不能順利排出體外。
(2)疾病原因如牛感染布氏桿菌病造成胎盤炎癥粘連,造成母子胎盤粘連不能正常排出體外。
(3)應激原因產生奶牛流產,造成胎齡不足,胎衣不成熟而粘連,致使胎衣不能正常排出體外。這種因素多數發生在散養戶,由于圈舍狹窄擁擠,飼養密度過高而造成奶牛流產。
(4)奶牛自身因素造成的,牛羊胎盤結構和其他家畜有本質上的區別,胎盤結構呈紐扣狀結構,且胎盤上絨毛緊密連接著母子胎盤,造成牛胎衣脫離緩慢,易產生胎衣不下。
實行精細化飼養,提倡規模化養殖,實施待產牛,生產牛,后備牛分類管理飼養。牛舍外設置適當的運動場所,對不同飼養期的牛依照其營養需要合理調配飼料,讓奶牛始終保持健康的體魄,并合理設置飲水設施,給予充足的飲水,通過多年總結,奶牛飲水不足也是造成胎衣不下的原因之一。
(1)對疑似患有子宮內膜炎的牛,在人工授精前,用生理鹽水清洗子宮,每天一次,共沖洗二到三次,生理鹽水用量每次1000ml。對多次人工授精未授胎且較嚴重的子宮內膜炎用10%濃鹽水沖洗子宮,每次80ml,每天一次,共沖洗二到三次,使子宮內膜炎炎癥消除,可有效控制奶牛胎衣不下病例發生。
(2)對有奶牛布氏桿菌病病源的地區,首先必須凈化養殖場(戶)的布氏桿菌病病源,定期進行血液檢測,淘汰陽性牛,杜絕本交改良,提倡人工授精技術,嚴防牛際間布氏桿菌病傳播,保障養殖安全和畜產品安全。
(3)營造良好的飼養環境,按科學養殖標準建設牛圈舍,按不同養殖階段分類養殖,做到環境清靜衛生,圈舍不擁擠,飼槽、飲水設施、運動場布局合理,避免應激因素的發生,減少因應激造成的流產,消除因流產而引起牛胎衣不下發生。
(1)在牛胎兒產出24h之內使用腦垂體后葉素,肌肉注射每頭牛50~100單位,促進子宮收縮。或灌服母牛羊水(在母牛分娩時接取),亦可以促進子宮收縮。
(2)向子宮內注入5%~10%高滲鹽水1000~3000ml。將鹽水注入胎膜和子宮內膜之間,促使胎盤脫水,促進胎兒胎盤絨毛縮小,使胎衣子宮連接部分分離,胎衣自行脫落。灌注過程中高滲鹽水水溫與母牛體溫相近,以免母牛產生不適狀況。
(3)向子宮內膜與子宮壁之間注入抗生素,防止胎衣腐敗,待胎衣自行脫落。
(1)手術剝離是治療胎衣不下最徹底的方法,但手術難度大,手術前先把尾巴纏上繃帶拉向母牛身體一側保定,用消毒藥水消毒外陰及周圍,術前為防止母牛在手術過程中努責,在尾根后海穴注射2%普魯卡因注射液10ml。手術開始術者手臂戴上消毒的長臂塑料膜手套,一手抓住外露的胎衣,一手順胎衣伸入子宮剝離胎衣,剝離胎衣時必須由外至里,依次進行剝離,直至兩側子宮尖端。剝離過程中必須拇指、中指、食指相互配合,用中指和食指夾住子宮子葉,拇指從胎衣與子葉結合部進行分離。抓住外露胎衣的手必須擰緊外露的胎衣,并用力往外拉,促使子宮尖端輕微外翻,方便另一只手觸及子宮尖端剝離胎衣。每剝離一個子葉都認真檢查是否剝離干凈,剝離過程中切忌將子葉從蒂部拽落,子葉從蒂部拽落會產生創口,創口較難愈合,會在子宮產生彌漫性炎癥,造成母牛終身不孕。
(2)手術剝離后,無法剝離干凈,在子宮有殘留胎衣的,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每天沖洗子宮一次,用量每次3000~4000ml,防止殘留胎衣在子宮腐敗,沖洗過程中注意水溫與體溫相近,過高過低都對母牛有影響,連續沖洗不超過12個工作日,殘留胎衣即可自行排出體外。
以上就是我在工作中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的工作經驗,奶牛胎衣不下治療過程有較高的難度,即使通過治療使奶牛胎衣不下治療痊愈,但仍然對母牛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本胎次的產奶量不及正常生產母牛產奶量的三分之二。其次奶牛胎衣手術后,子宮恢復正常生理狀況比正常生產母牛緩慢,到120天左右才發情(正常生產母牛發情產后40~60d),影響下一輪配種。再者胎衣不下手術過程復雜且難度大,難免產生一定的后遺癥,諸如頑固性子宮炎癥,造成母牛終身不孕。綜上所述,奶牛胎衣不下防治工作關鍵在于防,一旦遇到了治療就產生很大的經濟損失。所有畜牧獸醫工作者和養殖戶都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才是防治奶牛胎衣不下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