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德寶 趙遠崇
(1.云南省巧家縣崇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巧家 654600;2.巧家縣畜牧站,云南巧家 654600)
綿羊腐蹄病,又稱趾間腐爛或蹄間腐爛,是指由壞死梭桿菌和節瘤擬桿菌侵入羊蹄縫內造成混合感染,進而導致蹄質變軟、蹄部壞死、腫脹以及羊蹄流出膿性分泌物,致使羊跛行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就羊養殖過程而言,綿羊腐蹄病是一種較常見和普遍的傳染性疾病,該病在我國各地多有發生,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大的地區更容易發生該病。綿羊腐蹄病的致死率較低,但如果飼養人員忽于管理和治療,就可能給羊只的正常生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圍繞綿羊腐蹄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就其治療和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綿羊腐蹄病多發生在濕熱多雨季節,或低洼潮濕地區,一般是由于羊群放牧過程中,羊只蹄部被石塊、鐵釘、竹條等堅固、鋒利物體劃傷,或長途運輸過程中羊只相互踩踏、碰撞導致蹄部踩傷,并且蹄部傷口感染壞死梭桿菌或節瘤擬桿菌導致的。根據以往工作經驗,羊只長期處于擁擠、潮濕環境,更容易導致羊只相互間的踩踏事故,從而導致蹄部損傷。同時,潮濕、擁擠的環境,也給細菌的滋生、傳播已經侵入創造了有利條件。從外部環境的角度分析,潮濕、泥濘、排水功能較差的草場是該病的主要發生區域,但如果草場僅滿足潮濕、泥濘條件,并不存在該病病原,則不會引發該病。
如羊只患有綿羊腐蹄病,在患病早期,患畜多表現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喜臥、不愿走動、走路跛行、趾間腫脹、皮膚充血、有炎癥等癥狀。如接觸病蹄,患畜會有敏感反應。隨著病情的持續加劇,患畜還將出現體溫升高、食欲減退、跛行嚴重、體重下降、甚至倒地不起等癥狀。此時患畜蹄間出現壞死組織和分泌物,分泌物伴有惡臭,蹄底部會出現不規則小孔或大洞。使用刀切削擴創,則蹄底小孔或大洞中會有膿綠色甚至黑色臭味液體流出。部分患畜趾間可以觀察到潰瘍面,潰瘍面上部區域覆蓋有惡臭物,蹄殼發生腐爛并變形。此時,患畜基本無法進行走動,長期臥地不齊,病情繼續加重還可能出現蹄匣脫落或全身性敗血癥癥狀。
綿羊腐蹄病多表現為一肢患病,一肢患病的羊只以跛行為主要癥狀;如羊只為多肢患病,且病肢為兩前肢,則病羊前置跪地進行爬行;如養殖病肢為后肢,在行動過程中病肢將懸置于腹部下方。患羊趾間、蹄冠以及蹄踵部位會出現熱痛性腫脹,隨著病情的加劇逐漸潰爛,并有分泌物流出,分泌物多半有惡臭。
如在羊養殖過程中,發現羊只患病,飼養人員首先應及時對羊群進行全面檢查,標記所有病羊并及時進行隔離治療,避免患病羊與健康羊之間發生感染。隨后,飼養人員要對羊圈、羊舍進行全面、系統的清洗和消毒,消毒過程中需使用濃度為2.0%的強力消毒靈溶液進行消毒,以確保消毒效果。另外,所有的健康羊也需要使用濃度為10.0%的福爾馬林溶液或濃度為30.0%的硫酸銅溶液,進行必要的預防性浴蹄。
常見的綿羊腐蹄病治療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涌泉穴封閉療法。如患畜膿腫部位尚未破損,相關治療人員可先切開膿腫部位進行排膿,同時使用濃度為1.0%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瘡面。隨后使用濃度為3.0%的來蘇兒對蹄內污物進行清洗。完成以上步驟后,使用酒精棉球對羊蹄凹陷處涌泉穴進行消毒,并使用注射器緩慢注入濃度為0.5%的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4.0ml,一日一次,每三天一個療程,開放療法治療;(2)敷藥療法。如患畜的蹄部已經發生腐爛,治療人員首先要徹底清理患畜蹄部的環伺組織,使用濃度為5.0%的硫酸銅溶液進行充分洗滌后,在傷口內涂灑少量的高錳酸鉀粉末或青霉素粉末,包扎好后做好后續的護理工作,每三天換一次藥。
鑒于綿羊腐蹄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在羊養殖過程中,飼養人員首先要加強羊圈及羊舍內的衛生管理,嚴格控制養殖的生長空間,避免羊群間過渡擁擠;其次,羊群放牧過程中,盡量避免在低洼、潮濕的沼澤地帶進行放牧,潮濕、高溫的夏季、秋季,也要注意該病的控制。
綜上所述,羊養殖過程中,養殖戶需全面提高對綿羊腐蹄病的重視和關注,從綿羊腐蹄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入手,針對不同患病表現的病羊,給予相應的治療,并給予健康羊相應的預防,綜合降低綿羊腐蹄病的不良影響,促進羊養殖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1]方有貴,任國寶.瑪多地區藏羊腐蹄病的預防治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1,(8):41.
[2]李華德,龐倩,貢求仁真.紅原縣藏綿羊腐蹄病的治療與防治[J].草業與畜牧,2015,(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