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永勝 674200)
羊小反芻獸疫疫情首次在2007年在國內出現,2013年相繼在新疆、寧夏等處暴發。此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防病對象之一,國內更是被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此病在國內呈地方性流行,2014年在麗江市有發病感染病例,給養羊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014年4月6日,麗江市永勝縣仁和鎮高寨村委會阿克習村農戶施XX一周前從外地購入山羊22只,15只山羊發病,隨機抽查病羊體溫均在39.5℃~41.5℃之間,病羊有的流黃色膿性鼻液并黏附在鼻腔周圍或鼻腔內,咳嗽,呼吸困難,有的流水樣鼻液;有的眼流淚,眼結膜潮紅,嚴重的分泌物遮蓋眼瞼;口腔有壞死性病灶或糜爛,食欲廢絕;個別母羊出現流產;腹瀉有的呈水樣或血痢附著在尾、腿部,腹瀉嚴重的消瘦、嚴重脫水。為進一步確診病源2014年4月7日采集該養殖戶所有羊群鼻腔拭子及血清各22只(份),分別送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實驗室診斷,樣品中6份為小反芻獸疫陽性。
本病潛伏期為4~6d,最長達21d。臨床主要表現發病急,體溫高熱41℃以上,并可持續3~5d。病羊精神沉郁,食欲減遇,鼻鏡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步變成膿性黏液,若患病動物尚存,這種癥狀可持續14d。發熱開始4d內,齒齦充血,進一步發展到口腔黏膜彌漫性潰瘍和大量流涎,這種病變可能轉變成壞死。在疾病后期,咳嗽、胸部哆音以及腹式呼吸,病羊常排血樣糞便。本病在流行地區的發病率可達100%嚴重暴發期死亡率為100%,中等暴發致死率不超過50%。
尸體剖檢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肉眼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嚴重時病變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皺胃常出現病變,而瘤胃、阿胃、瓣胃較少出現病變,表現為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在大腸內,盲腸和結腸結合處呈特征性線狀出血或斑馬樣條紋。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組織學變化,因本病毒對淋巴細胞和上皮樣細胞有特殊親和性,一般能在上皮樣細胞和形成的多核巨細胞中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嗜伊紅性胞漿包涵體,淋巴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的壞死,這具有病例診斷意義。
此病臨床初診,根據流行病學、典型癥狀、剖檢病理等等基本可判斷。確診需在無菌條件下,對病羊眼棉試子、抗凝血和口棉拭子進行采集,剛死亡病羊則需采集脾、支氣管淋巴結、胸腺和腸系膜、腸黏膜、肺等組織以及全血,通過常規方法進行血清分離,樣品采集完成后,立即置冰上冷藏并及時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測。同時,注意與傳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桿菌病、傳染性膿皰病、藍舌病的鑒別診斷
(1)傳染性胸膜肺炎,尤其急性病例,與小反芻獸疫均有呼吸道癥狀。但是,傳染性胸膜肺炎為支原體感染所致,典型病癥:漿液性、纖維素性肺炎,無腹瀉,以及黏膜病變。
(2)巴氏桿菌病,與小反芻獸疫都有呼吸道癥狀。但是,巴氏桿菌病致病菌為巴氏桿菌,典型癥狀:胸腔積液,呼吸道、內臟等處,均有出血性肺炎,無潰瘍和口舌糜爛癥狀。
(3)羊傳染性膿皰病,此病為副痘病毒感染而誘發,以口唇、眼鼻等周邊皮膚水腫和丘疹為典型癥狀。后期,膿皰形成桑葚狀的病垢。但是,沒有腹瀉病癥。
(4)藍舌病,為藍舌病病毒感染所致,典型癥狀:腸胃黏膜有炎癥,在蹄部、乳房處都有病變變化。但是,沒有水皰癥狀。而且,比較而言,小反芻獸無明顯的蹄部病變變化。
對小反芻獸疫病的防控,應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綜合采用多種防控措施,果斷處理疫情,更好遏制住此病的擴散和蔓延,確保養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此病目前無特效療法,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用于此病對癥治療效果不錯。在此病常年流行地區,用小反芻獸疫病毒或牛瘟弱毒苗接種防疫,同時注意封鎖隔離疫病區,積極捕殺病畜,做好隔離消毒,基本上能控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接種用牛瘟弱毒苗,在此病的預防中,能產生抗牛瘟病毒的抗體,對此病的防治有不錯的免疫保護效果。接種用小反芻獸疫弱毒疫苗,市場上常見的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用于免疫防治效果不錯。而且,無毒副作用,適合不同毒株的交叉保護。但是,比較而言,熱穩定性較差。
一旦有此疫情發生,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落實好如下應急處理措施:第一,限制病畜的移動,關閉臨近活羊交易市場。第二,疫區內封鎖,禁止車輛人員隨意進出,避免病毒的擴散和蔓延。第三,做好防疫管理工作,落實好接種防疫工作,嚴格消毒管理,做好此病人為傳播的可能。第四,對發病區域緊急接種,設立免疫隔離帶,遏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1]薛玉華.嚴防小反芻獸疫病確保養殖安全高效[J].農家參謀,2014,(12):22.
[2]張彬.小反芻獸疫[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8,(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