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西城街道經濟管理服務中心,云南曲靖 655000)
于2016年7月一起發生在麒麟區西城街道西山社區的一戶養羊戶的放牧羊群突然發病。羊群共108只山羊,6個月至5歲不等;至筆者診療之日,已有12只1歲以下的羊只發病,出現轉圈運動癥狀,并死亡4只。
病羊離群,采食明顯減少,行動緩慢,垂頭呆立;間歇且不自主地做原地轉圈運動;突然前沖或后退,易跌倒;視力不佳,嚴重者雙目失明;碰到障礙物時,將頭抵在物體上呆立不動;觸診頭骨,無軟化現象,體溫正常。病羊精神沉郁,易驚,消瘦,臥地不起,最后死亡。
對死亡的羊只剖檢,在羊腦不同部位可見6個直徑0.5~3.0 cm的囊狀多頭蚴;在病變或蟲體相接的顱骨處,骨質松軟、變薄,囊內充滿透明的液體,內膜上有許多白色的點狀頭節。根據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確診為羊腦多頭蚴病。
(1)全群羊用吡喹酮50 mg/kg內服,5 d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經上述方法治療后,又陸續有3只羊發病死亡后,后羊群再無新病例出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也說明吡喹酮依然是目前治療羊腦棘球蚴病的首選藥物,對中、輕度腦棘球蚴病羊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對重度病羊進行手術療法。首先是確定手術部位,根據羊旋轉方向,一般向前沖就表示寄生在大腦前部,向左旋轉就可判斷寄生部位在右側,向右旋轉則寄生部位在左側,四肢痙攣呈現觀星狀則寄生在小腦,然后用小叩診錘敲打兩邊顱骨疑似部位,如果出現低實音或濁音即為寄生部位,非寄生部位呈鼓音。用拇指按壓,可摸到軟化區。在軟化區施行手術,先剪毛,用清水洗凈,碘酊消毒,持刀在皮膚上做“V”字形切口,再將骨質開一個直徑約2 cm 的小切口,用針頭輕輕將腦膜劃開,腦包蟲即向外鼓出,即行摘除,然后進行縫合、消毒、包扎,對癥治療。
(3)凈化羊場,對羊場內所有糞便(特別是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并深埋。羊場內禁止飼養犬類,防止牧場被污染。
犬等食入含有多頭蚴的羊腦、脊髓后,成蟲寄生在小腸內,成熟蟲體排出的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牧草、飼料等,羊誤食帶有蟲卵的飼草后受到感染。此外,黃牛、牦牛、豬、馬,甚至人類也可感染此病。目前在國內仍然沒有商品化的羊腦包蟲疫苗可用,給該病的預防工作帶來極大困難。結合該病的發病特點、規律及臨床防治經驗,防控對策有以下幾種。
狗對放牧者而言不僅具有看家護院的意義,更有威懾盜羊者及攻擊羊群動物的作用。如狗感染了多頭絳蟲,就容易造成羊腦棘球蚴病的流行;同時,對狗的驅蟲及糞便的處理不科學也是羊腦多頭蚴病在多發的主要原因。因此,麒麟區西城街道西山社區該病的主要預防措施是消滅傳染源,加強犬絳蟲病的檢測及驅蟲工作,禁止羊、犬混養和放牧,對患有羊腦棘球蚴病的病羊隔離治療,羊舍進行定期消毒。防止狗等終末宿主食入腦包蟲后傳播該病。
在腦棘球蚴病流行地區,要對狗和羊群定期驅蟲,口服吡喹酮;犬的投藥劑量為10 mg/kg;羊的投藥劑量為15 mg/kg;對犬排出的糞便應無害化處理后深埋。目前仍然有很多養羊戶缺乏對藥物驅蟲的正確認識,不愿對犬和羊群投驅蟲藥,這是造成羊腦棘球蚴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對于該病的防控依然是防重于治,因為腦包蟲的蟲囊寄生在腦內,有時寄生多個,診斷比較困難,很難實施準確、徹底的腦部手術,且手術后復發的概率依然很大,手術費用也很高。
(1)強化日常預防措施,定期對羊群用吡喹酮、滅絳靈、抗蠕敏等驅除體內外寄生蟲,羊場內禁養犬和貓等動物。
(2)多頭絳蟲的成蟲寄生于終末宿主狗等肉食動物的小腸,孕卵節片脫落后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牧地、飼料和飲水,羊吞食后易被再次感染。蟲卵在消化道中孵出六鉤蚴,六鉤蚴經血液循環進入腦和脊髓,繼續發育為囊泡狀的多頭蚴,這一發育過程約2~3 個月。因而需數月后方能全面凈化牧場。
(3)防止犬糞污染飼草及飲水,患羊尸體應當燒毀并深埋,切勿隨意棄置,對疑似感染多頭絳蟲的犬應當轉移驅蟲或捕殺。
(4)苯并咪唑類化合物是近年來重點研究的抗包蟲藥物,臨床試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療效。按WHO建議,阿苯達唑、甲苯達唑(甲苯咪唑)均列為抗包蟲的首選藥物。
(5)在老疫區等地方均有散發,該病主要見于養羊地方。
(6)注意飲食衛生,嚴格實施食品管理法,嚴禁帶棘球蚴的內臟(如肝、肺等)上市。疫區的犬要經常定期驅蟲以消滅病源,犬驅蟲時一定要把犬拴住,以便收集排出的蟲體與糞便,徹底作無害化處理,以防散病原體。
(7)手術摘除時切忌不可弄破囊壁,以免造成過敏或引發新的囊體形成。術時一旦囊液污染傷口,可用過氧化氫溶液處理。
(8)經過手術治療,有93%以上的羊恢復健康,在手術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盡量避免損傷血管,另外建議在養羊的周圍環境應盡可能減少犬的飼養,來減少此病的發生。
[1]趙立娟,陳福星,郭紅賓.羊腦棘球蚴病的治療與預防[J].貴州畜牧獸醫,2003,2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