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畜牧工作站,云南劍川 671300)
黃曲霉毒素(AF)是對人和多種動物有毒性的異環芳烴類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分布廣泛、理化性質穩定的致癌物質之一,其可存在各種飼料原料、各種飼料中,常給養殖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有研究證實:黃曲霉毒素被家禽食入后,可作用于機體淋巴組織,延遲淋巴因子的活性,減少淋巴細胞的生成數量。為此,黃曲霉毒素可降低家禽的免疫抵抗力。而這種影響力的程度,與家禽毒素的攝入量相關。通常情況下,長時間攝取少量的毒素,不會有中毒跡象。但是,能影響家禽的免疫機能,增加感染其他并發病的可能,而影響其生產和繁殖機能。
黃曲霉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肝毒素,可引起動物的肝損傷,對腎臟及其他多種組織器官造成嚴重損壞。豬中毒后表現為:肝小葉、中央靜脈周圍肝細胞凝固性壞死和出血,肝臟顯著結節性增生,膽囊水腫,黏膜下肌層和漿膜下積液,最后常因嚴重肝臟出血而死亡。家禽中毒后表現為肝臟萎縮或腫大。牛中毒后造成肝臟損傷,下顎水腫,下痢,角膜結膜炎等。
黃曲霉毒素是一種高毒性的化學物質,被這種毒素污染的飼料營養價值降低,影響飼料的口感,降低飼料的利用率。而且,長期飼喂,或者短期飼喂達到中毒量,將導致生長緩慢,而降低飼料轉化率。有研究證實;仔豬飼喂含黃曲霉毒素超標的飼料,可導致消化系統紊亂,影響仔豬的食欲,而導致影響不良,影響生長發育,而導致長勢遲緩。
長期食入黃曲霉素,可導致母禽流產、產仔數降低,降低產仔成活率。而且,易導致母畜卵巢畸形,子宮擴張等等。同時,導致公畜睪丸萎縮,影響其繁殖能力。
有研究證實:黃曲霉毒素有致癌、致突變、致畸形的作用,其生產的毒素約為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為此,長期攝入黃曲霉毒素,有誘發肝臟癌變的可能。
防黃曲霉素的產生,最好的措施,是在飼料中加脫霉劑。
但是,切記:飼料受黃曲霉毒素污染較嚴重的,應禁止飼用。而受輕度污染的,可嘗試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將飼料中的霉毒素剔除。通常可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此法較適合用于籽實飼料的去毒,將這些發霉的飼料研磨成粉,傾倒進缸內加4~5倍水,攪拌后靜置,每天換水加水2~3次,直到浸泡靜置液顯無色即可。
此種方法較適合用于秸稈、顆粒類飼料,通過剔除飼料中含有霉變的部分達到去毒的效果。
此法較適用于秸稈飼料,將有霉變的秸稈飼料,平攤或者斜放置于陽光下,加上定通風抖松,大大去除霉菌芽孢的目的,實現去毒無毒的目的。
此法主要用于秸稈飼料的去毒。其方法是:先將發霉飼料置于陽光下曬干,然后進行通風抖松,以除去霉菌的芽孢,使其變得無害而達到無毒的目的。
此法適宜對玉米、高粱等籽實類飼料進行去毒處理。其方法是:先將玉米等大粒發霉飼料粉碎成直徑1.5~5mm的小粒,然后將過120目篩后的石灰粉按0.8%~1%的比例摻入發霉飼料中,最后將摻入石灰粉的料和水按1:2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攪拌1min,然后靜止5~8h,將水倒出,再用清水沖洗2~3次,一般去毒率可達90%以上。
在濕度較高的條件下,高熱或高熱高壓可破壞毒素,如用260℃處理污染玉米,可使黃曲霉毒素含量下降85%。
對黃曲霉素中毒的治療,目前沒有特效療法。
一旦發現有感染病例,一方面,停止飼喂有霉變的飼料。另一方面,積極對癥治療,促進機體毒素排出,保護肝臟、腸胃等等。最通常用的措施,用吸附性強的活性碳末或氟石,將體內毒素吸附并隨糞便排出,而起到排出毒素的目的。同時,注意限制日糧中毒素的含量,控制在0.01mg/kg為最佳。
對于急性中毒病例,可用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水或弱堿溶液,進行洗胃、灌腸。而后,投喂硫酸鎂、硫酸鈉、石蠟油等健胃緩瀉類藥物。同時,注意改善喂料,多用青綠飼料,停止飼喂精料。
個別患病家禽,有騷動不安的情況,做好注射鎮靜劑的準備。同時,注意護肝、保腎、鎮靜,做好防繼發感染的準備。
黃曲霉毒素是廣泛存在飼料中的毒素物質,這種毒素一旦被家禽攝入后,將影響家禽的免疫機能、損害家禽的組織器官、降低家禽的生產性能、損害家禽的生殖系統,甚至有致癌、致突變、致畸形的可能。目前,防霉菌毒素感染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飼料管理,適量加脫霉劑同樣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切記有毒素污染嚴重的,應禁止食用。而目前對中毒輕癥的病例,治療同樣無特效療法。一方面,停止飼喂有霉變的飼料。另一方面,積極對癥治療,促進機體毒素排出,保護肝臟、腸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