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成,歐偉業
(上海海利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403)
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ion Syndrome,PRRS)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臨床上以母豬發熱、厭食、早產、流產、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等繁殖障礙及各種年齡的豬的呼吸困難和仔豬的高死亡率為特征。
從2013年開始,在中國分離到具有與NADC30株相同基因特征的PRRSV變異株,豬群感染后臨床表現為高熱、咳嗽、厭食、懷孕母豬流產、產死胎等癥狀,致死率達30%~50%。這些分離株的NSP2上具有與NADC30株一致的非連續缺失,因此歸類于NADC-like PRRSV。接著,至少有8個省份有關于NADC-like毒株在豬群中暴發的報道,并且感染發病率逐年提高。有研究發現,NADC-like毒株與當前使用的疫苗株相似性較低,基因序列相似性為84%~87.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為82%~88.6%,因此,對于當前疫苗株是否對NADC-like毒株感染豬群獲得有效保護要引起關注,要警惕高致病性重組毒株的出現。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的防控是一個系統過程包括:疫苗免疫、清群/建群、多點飼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和生物安全等,疫苗接種是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的主要預防手段。當前我國豬藍耳病疫苗主要分為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大類。弱毒活疫苗包括經典毒株弱毒活疫苗和高致病性弱毒活疫苗兩種。經典株包含CH-1R毒株、VR-2332毒株及R98毒株;高致病性毒株包含JXA1-R毒株、HuN4-F112毒株、TJM-F92毒株及GDr180毒株。滅活疫苗主要包括CH-1a毒株和NVDC-JXA1毒株。由此來看,我國商品化的豬藍耳病疫苗(獲得批文)有9種,其中減毒活疫苗7種,滅活疫苗2種。正是由于豬藍耳病疫苗種類多樣,也給豬場選擇豬藍耳病疫苗造成了困難,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豬場是否要免疫豬藍耳病疫苗、豬場應該選擇經典毒株疫苗還是高致病性毒株疫苗、經典毒株與高致病性毒株之間的交叉保護力如何、高致病性疫苗毒株的安全性如何、豬藍耳病疫苗使用后如何評估免疫效果等。因此,有些豬場為了找到與自身豬場最符合的疫苗毒株,開始對本豬場內的豬藍耳病毒株進行測序分析。代洪波等人將NCBI數據庫中提交的我國主要疫苗毒株進行了基因序列分析,比較不同疫苗毒株間的差異。研究發現, JXA1-R、HuN4-F112和TJM-F92,這3種變異毒株的彼此全基因同源性均為99.6%,僅存在點突變;CH-1R毒株與變異毒株的全基因同源性在95.2%左右;VR-2332毒株與變異毒株的全基因同源性在89.7%左右。另外,針對變異集中的NSP2和GP5基因進行分析發現,3種變異毒株在NSP2基因和GP5基因上的變異均小于0.5%。3種變異毒株之間的差異難以做有效區分,只能從不同廠家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等方面進行篩選。所以,通過基因測序來尋找最適合自身豬場的豬藍耳病疫苗毒株是值得商榷的。
根據某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國內豬場免疫豬藍耳病疫苗的占72%,不免疫豬藍耳病疫苗的僅占28%,豬場每年免疫2次以上豬藍耳病疫苗的占67%。免疫程序及免疫方法上也多種多樣,母豬免疫方法主要有:每年普免2~3次弱毒苗;產后2周跟胎免疫1次弱毒苗;產后2周跟胎免疫1次弱毒苗,懷孕50~60 d免疫1次滅活疫苗。仔豬免疫方法主要有:2周齡免疫1次弱毒苗;2周及6周各免疫1次弱毒苗;2周齡免疫1次弱毒苗,6周齡再免疫1次滅活疫苗。從2014-2016年的不完全統計數據看,我國豬場豬藍耳病陽性率基本在99%左右,而豬場豬藍耳病高陽性率與豬藍耳病活疫苗的大量不合理使用是分不開的。由于豬藍耳病活疫苗的普遍使用,豬藍耳病的復雜程度隨著毒株的增多也在加劇,因此國內豬藍耳病陰性豬場屈指可數。從某種程度上說,豬藍耳病疫苗的普免,特別是豬藍耳病活疫苗的普免導致了我國豬藍耳病病毒株的多樣性,這主要包括產生疫苗毒力返強的新毒株、不同疫苗毒之間的重組及疫苗毒與野毒之間的重組等。
如果疫苗免疫后半年到一年內,無論母豬仔豬都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表明疫苗的免疫有效,因豬藍耳病不同毒株毒力差異很大,不同感染豬群可能從無癥狀到嚴重臨床癥狀都有可能出現,所以感染豬群不一定出現臨床癥狀,同時豬藍耳病病毒存在持續性感染和容易變異、重組等特點,通常免疫某種毒株豬藍耳病疫苗后,穩定1~2年時間后,又出現臨床癥狀,甚至出現嚴重損失,故這種評估方法需要結合實驗室檢測進行評估。
一般在豬藍耳病疫苗免疫后14 d左右可以檢測到豬藍耳病病毒抗體,但此時的抗體不是中和抗體,與保護率無正相關性。所以目前國內大多數豬場還是采用ELISA檢測抗體水平(核衣殼N蛋白)來評估豬藍耳病疫苗效果的做法,一般通過S/P值來表示,通過抗體陽性率、S/P值大小、離散度來評估豬群藍耳病感染情況和豬群穩定性,做好豬場預警,但S/P值并不是數值越高越好,主要關注S/P值的離散度情況。有些專家認為,豬場在免疫2年后,S/P值70%是陽性,其他是陰性,保育豬S/P值小于2.0,育肥豬S/P值低于2.5,而且各階段S/P值有減小的趨勢,則意味疫苗免疫效果還行。疫苗質量越好,豬群S/P值越低,則豬群越穩定。但總的來說,抗體檢測并不是評估豬藍耳病疫苗免疫效果的金標準,其只是在臨床不發病的情況下評估豬藍耳病疫苗免疫效果,而實際在臨床上豬場豬藍耳病野毒感染率普遍較高。
有研究表明,GP3、GP4、GP5蛋白和M蛋白在PRRSV結構蛋白中可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且GP5蛋白具有最高的誘導中和抗體產生的能力。采用通過檢測中和抗體水平(GP5蛋白和M蛋白)來評估豬藍耳病疫苗效果的做法更能反映疫苗免疫效果。首免經典弱毒疫苗與二免高致病性滅活疫苗中和抗體水平優于免疫二次經典弱毒疫苗和顯著優于只單獨免疫一次經典弱毒疫苗(丁尊俄、周碧君,2017)。
病原檢測的方法是豬藍耳病疫苗免疫后,不同時間段通過收集血液、組織器官、口腔液等樣品,利用PCR、實時熒光定量RT-PCR、組織病理學、免疫組織化學、基因序列測定等手段來檢測PRRSV核酸,目前最常見公認的辦法是采用RT-PCR(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檢測血清中載毒量,從而推斷豬是否存在病毒感染、載毒量及病毒血癥的持續時間。收集母豬流產胎兒組織、胎盤、弱仔組織檢測PRRSV核酸,或收集臍帶血檢測載毒量,用于判斷母豬免疫效果。如果樣品中檢測不到PRRSV或只檢測到疫苗毒,則表明疫苗免疫效果較好。通過檢測免疫后豬群組織中豬藍耳病核酸(或血液中載毒量)是目前評估疫苗免疫最可靠辦法。
在豬藍耳病疫苗免疫方案實施后,豬場生產指標的評估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通??梢栽u估母豬的分娩率、流產率、合格仔率;仔豬的發病率、成活率、死淘率、斷奶率、飼料轉化率等。
PRRS是一種神秘病,而且病毒在不斷變異,在當前疫苗效果并不理想的情況下,仍將對豬場的生產效益產生不良影響。中國豬的養殖數量多、密度大,養殖模式多樣,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是防控豬藍耳病的關鍵環節;在已經存在豬藍耳病感染的條件下,檢測評估是防控的第二重要環節。無論生產情況怎樣,平常的豬藍耳病血清抗體檢測是很有必要的,準確地了解豬藍耳病的抗體滴度可以讓我們掌握豬藍耳病是否存在及嚴重程度,了解豬群的免疫狀態,從而適時調整免疫策略,以不斷降低豬藍耳病臨床感染率并逐步達到凈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