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順 丁 瀅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在鋼琴演奏過程當中,演奏者的彈奏技巧與能力是鋼琴演奏的基本要求,也是演奏者的基礎性技能,但是傾聽者在欣賞曲目的同時,也是注重對情感的感受的。而加強對鋼琴演奏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可以使鋼琴演奏者在陌生的環境里也能輕松積極地進行鋼琴演奏,從而使鋼琴演奏者對彈奏曲目的情感進行最佳的詮釋與解讀,實現鋼琴演奏者的彈奏技巧與藝術表現力的融合,使整個鋼琴演奏更富有情感感染力表現力。
鋼琴演奏者在演奏曲目時,也會出現錯誤或者其他狀況,這時,就需要鋼琴演奏者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能夠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更能讓傾聽者與彈奏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鋼琴彈奏的整個舞臺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互動與交流。
演奏者心理素質的培養,能夠讓他們對自身的表演效果進行冷靜、客觀的分析,從而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在一次次的改善中,演奏者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看待音樂的內涵,在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及音樂表現力的同時,還強化了觀眾的審美感受。
鋼琴演奏者在表演初期的心理特征通常表現為“新鮮感”,而在系統化與理論化的教學過程之后,演奏者會逐漸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從而對鋼琴演奏產生基礎型認識,心理特征會逐漸由“新鮮感”向“探索欲”轉變,這時候的鋼琴演奏者已經能夠比較完整地彈奏出一些鋼琴曲,在技巧的轉換運用上也變得連貫起來,但是這一階段的演奏者通常缺乏演奏時的連貫性以及嚴謹性,此時強烈的“探索欲”會讓他們愿意在訓練上花時間,從而他們駕馭音樂的能力會得到大幅提升。
鋼琴演奏者在表演中期的心理特征表現為“困惑”。在初期階段,鋼琴演奏者的基礎技能的到了強化,在之后的訓練中,對于音樂作品的認知也會趨于成熟。他們知道鋼琴演奏需要情感的注入,但是很多演奏者過于急功近利,對成功的渴望讓他們對于技術上的飛躍產生盲目的迷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音樂作品情感上的認識。另外,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會有所不同,對曲目情感上的理解有時也達不到一定高度,從而使演奏者產生了目標上的“迷茫感”。這時候的鋼琴彈奏雖然連貫起來了,但是過于呆板,沒有生命力,難以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鋼琴演奏者在表演后期的心理特征表現為“超越感”。經歷了初期、中期兩個階段,這時候的鋼琴演奏者的表演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表演中,鋼琴彈奏者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彈奏技巧并且能給觀眾呈現出完整連貫的曲目。在這一階段,鋼琴彈奏者的技術已經得到質的飛躍,他們開始關注音樂內涵情感的詮釋,并希望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但是“自成風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彈奏者不斷地練習與思考,經過時間的經驗的積淀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需要演奏者良好的心理狀態作為基礎,來支撐自己的進步。
鋼琴演奏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勤奮練習,鞏固自己的基礎性技能,提升自己的表現能力,為培養良好的鋼琴表演心理素質打下堅實基礎。在日常表演的過程,鋼琴演奏者應當讓自己的心態始終處于積極穩定的狀態,即使在舞臺發生變化時,也能極快的適應。
鋼琴演奏者的舞臺不是固定的,經常會登上陌生的舞臺進行演出。因此,在平常的訓練中,就應當積極創設多樣化的表演環境,使鋼琴演奏者的適應能力有所增強,在登上陌生舞臺時,鋼琴演奏者也能對舞臺不適感進行調整,對自身情緒進行有效的控制,以此來保證以輕松積極的狀態進行演奏。只有當彈奏技巧和音樂情感都達到最佳的狀態的時候,鋼琴演奏者才能給觀眾最享受的表演。
在進行曲目演奏之前,鋼琴演奏者要及時意識到自己情緒上的問題并做出有效的調整,用積極的方式幫助自己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在表演之前,鋼琴演奏者也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曲目的彈奏技巧、精神內涵等進行細致的把握。
在日常的訓練中,教師應當注意對鋼琴演奏者信心的培養,讓他們在面對舞臺時更有勇氣。演奏者自身也應當重視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調控,及時打消消極心理。在日常訓練中,演奏者要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融入到鋼琴表演中去。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可以將自身的閱歷融入其中,這有助于提升鋼琴演奏者自身的綜合能力,也能使他們在不斷的訓練中對鋼琴曲目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考文獻]
[1]厲冰凌.心理素質在鋼琴表演中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