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強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情景》作品15寫于1838年春天,在鋼琴音樂文獻中是很受歡迎的一部作品。舒曼在當時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并不是直接就寫了13首小曲,而是從他一共寫出的30首短小有趣的小曲中,選出了13首作為這部《童年情景》的音樂內容。這部套曲能夠勾引起人們對自己孩童時期的回憶,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部套曲其實是寫給長大成人的孩子們的。舒曼寫這部套曲其實和克拉拉的一句話是分不開的,克拉拉曾經對舒曼說過:“如果能夠讓你經常覺得我是一個孩子該有多好啊。”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舒曼對于妻子的愛很深厚的,這部作品更像是舒曼用另一種方式對克拉拉訴說著愛意。
在《童年情景》這部套曲中,有許多小曲對于手指力量上的控制有很大的體現,例如:《異國和異國的人民》、《夢幻曲》、《孩子的請求》、《入睡和詩人的話》等。作為演奏鋼琴的人來說,有時最難演奏的并不是大篇幅的快速跑動,而是慢速的控制的觸鍵,這種力度上的控制更加要求了觸鍵的細膩與演奏者靈敏的內心聽覺。節制的力量是鋼琴演奏中的重中之重,而往往節制的力量是最能夠表現出鋼琴作品的意境,也是最動人心弦的部分。
鋼琴作為最和聲最豐富的樂器,其獨有的技術特點就是,聲部層次的連接與對比。在《童年情景》中,能夠體現豐富的聲部連接的小曲有:《奇異的故事》、《無比幸福》等。這樣的多聲部能夠在表現音樂鮮明形象的同時,還能夠使和聲織體飽滿,豐富了和聲的想象力,提升了音樂性。
復調是巴洛克時期常用的寫作手法。舒曼作為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的寫作中,對于復調手法應用也是比比皆是的,最為突出的就是在《童年情景》中的第十一首《驚嚇》。在這首小曲的開頭舒曼應用了復調手法,讓主題在左右手中交相呼應,而這也正是復調音樂風格的魅力所在。各個線條都能夠充分的發展,保持不同聲部的獨立進行。這種復調手法讓旋律形成互補,線條彼此交叉,給予音樂十足的動感,并且豐富了音樂的層次感。在復調對位上一般重要的不僅僅是手指的控制,更為需要注意的是清晰地思維邏輯和敏銳的聽覺,保證了這兩點才是清晰演奏復調風格音樂的前提。
舒曼這部套曲中,只有一首是比較快速活潑的就是第三首《捉迷藏》,整體用跳音去表現音樂中的小心翼翼,怕被人發現的激動。而在這首小曲中的十六分音符的跳音,首先要求力量的下沉、減少因為跳奏而引起音色上的輕浮感,由于速度和效果的要求,演奏時應當運用手腕的跳奏,指尖應當有勾的感覺,使音符靈巧而不失動力。這種跳音奏法使得這部套曲中,有一首不同于其他線條連貫的樂曲,為整部套曲增加了活力和詼諧性。
和弦是樂曲創作的常用的技術,在這部套曲的第六首《重要事件》這首小曲中,所有織體全部都是柱式和弦,和弦在演奏時首先要求演奏者的下鍵要對齊,不可以有參差不齊的音響效果,其次就是和弦的高音一定要突出一些,讓樂曲的旋律線條連貫起來。在彈奏和練習時要結合手臂的力量,注意肩膀和手臂的松弛,這會讓演奏變得輕松些。和弦的使用讓這首小曲在音響上變得宏偉而有氣勢,有種英勇向前的表現力,并且增強了這首樂曲的精氣神。
這種演奏技術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分清雙手不同的交叉聲部,清晰的去彈奏出雙手不同的旋律線條與和聲內聲部。在《童年情景》中雙手交叉較為明顯的是第八首《火爐旁》這首小曲,這首小曲的和聲很溫暖,雙手交叉不僅僅在和聲上豐富了樂曲的效果,還給人逼真的想象,仿佛真的置身于火爐旁。
套曲這種體裁是舒曼創造的,而這類體裁的作品往往在音樂表現上有一個前提,就是按照順序完整的演奏,這也是套曲演奏的一個技術難點。整部套曲由許多小的段落構成,每一首小曲都有要敘述的故事,完整的按順序演奏有利于把整體樂思和音樂內容的敘事性表現出來。有時候在音樂會或是考試中會出現選擇幾段來演奏的情況,這一類現象不利于表現作曲家在創作和編排上的意圖,我們要避免此類問題。
作為鋼琴演奏和學習音樂的人來說,對這部作品的技術與音樂藝術表現的研究是要不斷深刻的。《童年情景》這部套曲中的每一首小曲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一段都凝聚了豐富的音樂內容,我們可以稱它是一部匯聚精品所組成的作品,它們都是舒曼精神狀態最高水平時所創作出來的。《童年情景》的賞析上是為眾人所接受并喜愛的,也是值得人們研究的一部鋼琴音樂文獻。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林振綱.鋼琴學習中的訣竅[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3]馬小琬.欣賞《童年情景》解析舒曼的音樂風格[J].音樂創作,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