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禹
(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伴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逐步提升和社會各界對于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呼聲日益漸漲,現今地方高校所培養的文化藝術方向應屆畢業生在技能配備和人才素養教育方面逐漸不適應社會文化高速發展的需求。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趨導下,各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都逐漸調整以往的教學模式思路;重新確立培養目標和課程擇選,致力于培育應用型藝術人才來適合社會對口事企業單位需要。對于音樂專業教學課程進行調整是提高文化藝術宣傳行業隊伍和發展中小學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現今的高校音樂理論課程教學中,大部分音樂史論類教師尚未對于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史論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化定義。對于是以時間維度進行歷史音樂大事件的梳理,還是以單個作曲家為代表來表現時代性特征這兩者的把握尚未明確。誠然,這也是音樂史論課程的教學癥結所在。如若按照歷史維度時間軸式的平鋪直敘,在強化年代記錄感的同時便弱化了音樂家作為作品創作主體的特殊性;又或按照作曲家生平及作品進行著重講述則將人物作品與時代背景相隔離、作曲家之間的互聯關系則無法立體地進行審視勘察。另一方面,教師作為課堂知識的講述者在教學方式辦法和重難點側重上比較缺乏約束性,常根據教師個人關注熱點而進行主觀化教學,對于教師知識面相對欠缺的地方進行照本宣科而略加陳述;這種做法不顧及本科藝術生知識面實際視域限制并且也未曾考慮到就音樂專業而言又可分為聲樂、器樂、理論等專業方向,不能根據所教授對象來及時調整課程重難點設置和導入方式,其未考慮多專業方向的教學內容擇選導致教師在上大課過程中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灌輸和帶動學生專業興趣而造成教學效果不佳。
就筆者在執教期間所授《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等史論類課程而言,教材種類的繁復成為教師選擇教材比較棘手的問題。以《西方音樂史》課程為例,現今各專業音樂院校在面對技能表演類專業學生授課多采用沈旋、陶辛編寫的《西方音樂史簡編》或格勞特所編著《西方音樂史(第6版)》作為教材,其優點在于言簡意賅、整個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中的代表作品、作曲家都有所涉及;整體寫作偏重于音樂體裁的歷史發展。而音樂史論方向的學生則選用保羅·亨利·朗的著作《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和《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作為教材,前者注重以社會文化變遷為肌體來講述文化史中的音樂發展,后者則以音樂風格、體裁、作品作為切入來關注音樂風格上的遷移更迭。從授課實際情況而言,地方高校的教學主旨在于服務地方輸出人才為當地中小學音樂文化建設發展所用,其專業程度誠然不能與專業音樂院校一概論之。純理論性的教材則多關注于宏觀文化演變而缺乏對單個人物、作品進行詳述,反之純分析性的教材則對于閱讀者的專業知識門檻較高而不宜于地方院校通識藝術教育的普及。現今教材市場上看似種類繁多的教材可供挑選,但就筆者走訪文化市場調查來看,對于既能滿足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對必備音樂史論知識有一定掌握,又能具有導賞性質激發學生的音樂美感認知力的教材應者寥寥。
地方高校音樂史論課程作為專業必修教程采用大課授課方式,與其他文史哲類大班授課形式相仿。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大班授課教學質量監控比較難以把控,音樂類專業學生的專業特殊性在于技能表演方向的教學多采用“一對一”小課授課形式;對專業小課而言主課教師在面對單個或小組課學生時可以從容把握課堂節奏且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教師對于授課方式和進度有較強話語權。相反,對于音樂理論大課教學而言,班級人員的出勤情況、課堂氣氛、授課節奏、以及學生吸納新課程內容的進度以及對于以往知識回憶的易變性等都需要理論教師在課堂上綜合考慮以便教學繼續進行;往往因為少數學生對于課程的生疏而要整體放慢教學進度和說課節奏,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努力的學生覺得大課學不到東西,而懶惰的學生則認為大課太難聽不懂。從本質上來剖析這種教學現狀,主要是教學監管措施實施不到位的緣故;如何加強督導學生進行有效性學習和如何吸引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開發其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成為現今音樂理論教學課程中的難言之隱。
在理論課程實際教學中應該注重音樂風格、概念、術語與表演實踐技術互構多元化影響。課堂上不單單只是理論、概念上的構型,而應切合表演實踐需要科學規劃教學內容才能有效提高表演類專業學生對于聲樂、器樂理論知識掌握和將音樂史中學習到的作曲家風格運用到實際演唱、演奏中去。如在面向演唱專業同學講述古典主義風格特征時,可有選擇性的播放莫扎特、格魯克等劇作家的歌劇詠嘆調選段。通過耳熟能詳的唱段消解對于枯燥理論講述的生澀理會,在感性層面對旋律美感認知后繼續持續性的啟發式教學;進一步的對唱段的曲式結構、阿爾貝蒂伴奏低音使用、主屬功能化交替等古典主義概念進行講解,讓學生對于熟悉的唱段采用多維方式進行切入。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在曲目選擇中貼入了學生演唱曲目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也從史論層次對歌曲的年代、風格、術語以及情感把握方面進行技術支撐,讓表演專業學生不單單會演唱技巧同時也會較準確的把握作品時代風格來進行更精準的演繹。
除了理論與技能相互多元融合之外,還可以對于體裁史、風格史采用導賞方式進行講述。以往課堂講述是以歷史性年代交替為主軸縱觀史論類課程始末;但同一年代風格、體裁、審美導向多變且復雜,如何在多元風格交錯中把握藝術主體走向成為了學生的知識盲區。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不妨可以在平鋪直敘歷史脈絡之后進行體裁史(如室內樂、歌劇、鋼琴器樂作品、唐大曲發展、古琴演奏美學發展等)或者風格史(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中國唐代詩樂風格、傳統戲曲音樂風格)的單項貫穿講述。這樣的好處在于對于某一特定體裁、風格的發展脈絡式整理講述,不單單可以在縱向上了解樂器、聲樂等作品的發展歷程,同時還可以以單個作品、體裁為支點直接衍生橫向的旁系藝術對其影響。通過這種系統化的介紹,讓表演類專業同學可以深入了解專業體裁的發展史同時還可以增強知識廣度和深度、提高作品演繹中的美感認知,在面對愈來愈專業化分工的社會就業前景中未雨綢繆的進行知識量的儲備。
理論課程特色與表演藝術并重的多元發展:轉型為應用型技術大學是地方各高校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培養一專多能且實踐知識豐厚的學生成為了藝術類專業的教學宗旨;通過專業理論與表演藝術結合授課可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得到理論聯系實際得到多元化發展。這種培養模式不僅僅是為了打造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還可以通過知識傳遞對教師因材施教的教學技能進行提高。在理論基礎上應該側重技能專業特性和學生群體認知,以培養地方音樂人才所需的實際需求作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進行授課。
對于教學大綱和教學過程進行多元化拓展:除了教學方式辦法革新之外,還應該調整教學大綱的內容設置。現今的中小學音樂教材已經不單單將歌曲、合唱列入教學內容,還在課本中適當的加入了20世紀音樂以及相關的作品欣賞,造成了中小學教材的內容逐步貼近于音樂時代的潮流。所以,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大綱內容上應該參考現今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實際需要進行重難點的劃分,這就避免了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小學教材內容上的脫節;也便于學生在就業面試中出現信息不對等的囧境。
對于服務地方教學實際需要多元化發展:在各個地區高校彰顯地方辦學特色的宏觀背景下,音樂史論課程也應該考慮到地區性文化的實際需要;在民族音樂學等傳統音樂理論課程授課中,結合所處高校地區山歌、小調、說唱、戲曲的特性元素加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這樣一方面可以體現出本學科辦學的人文特色,另一方面還可以將本土戲曲音樂請入課程教學為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
[參考文獻]
[1]蔡良玉.對音樂學教學的三點建議[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2.
[2]凌憲初.淺議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的空間擴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