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鄭光
(山西大同二中,山西 大同 037002)
眾所周知,在古代的中國造紙術與印刷術發明之前,尤其是春秋時候,人們所用的書大抵是以竹子或木頭等為材料。由工具破開烘干后用牛皮或其他牢固的繩子編串起來,在其上寫字,稱之為“簡”,這在很多影視劇里都有出現。因為“簡”較重,而且每一根簡上可寫的字太少,或幾十,或十幾。因而我們現在看上去薄薄的一本《易》經,在當時運輸起來極有可能會汗牛充棟。所以可以想象,現在的幾十行字在簡上讀下去,就需要費一番的功夫—因為太沉了!盡管如此,孔子硬是生生地將竹簡之《易》書看到繩子斷了一次又一次:第一次讀到了大概的內容,繩子斷了,接好然后繼續讀,讀到了基本的要點了,繩子又斷了,再接。第三遍對經典的精髓有了自己的體會。如此接著往下讀。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易》這部書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怎么會如此吸引孔子,因為看書,在當時與現在不一樣,既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此后,對《易》經的深入研究,以及給眾門徒的深入講解,使得孔子又翻閱了經典無數次。就這樣,“韋編三絕”的成語逐漸地流傳開來,一方面成為后世學子刻苦勤奮的代名詞,更重要的是,成了他們對真理探求永不停歇、最終得到的代名詞。
因此,很是自然,琴曲《韋編三絕》與“秋夜讀易”便有了心靈相“和”的意境。這與徐青山先生《溪山情況》中的“和”不謀而合:弦與指和、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琴曲大和大合、是對先生一生“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一種呈現,更是勉勵我們后人與之心靈相契合,體會圣賢心靈志意境的絕佳教材。這其中所蘊含的孔子超然于自然環境,能夠一心合于《易》的精神意境,在此曲中則能夠體會到極致。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琴曲的結構對“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合一”哲學做出具體分析:
古琴曲《韋編三絕》契合《易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其中“乾坤定位、陰陽晴朗、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的四段結構所映射的“六爻”思想也契合經典中的精神。
第一段起首,凝重端方。三組撮音要強奏,響徹天際之妙。就像編鐘之宏大代表著乾卦之開始,氣氛莊嚴。而后,隨著畫面鏡頭的移動,可以看到,安靜的孔夫子正在集中精神,時而緩慢踱步,時而坐下沉思,時而眉毛皺起。古琴此時的聲音要有顆粒性,干凈利落。朗朗勻潤。使人能夠將自己的內心逐漸安靜下來,逐漸轉移到自我凝神看書的狀態。
接下來便是第二段之前的中音區了,如果說剛才的演奏符合的是“溪山琴況”中的“靜”,那么此時已然安靜的孔夫子在輪指的音響中,已經初步體會到了《易經》的大道至簡,已經逐漸進入經典的世界之中每一個音都要圍繞陶醉、激動、思索、疑惑、琢磨、認同等感情色彩之中,此時琴音的演奏要做到“章句分明、聲調清朗”,演奏者自我心清,則能達到“清”況的要求,此時只有清朗的夜空,清涼的燭光,清瑟的秋風伴隨;
第二段音樂在上準音位的高音區,需要注意的是跪指,滑音等在節奏音準上所起到的作用。這一點很多演奏者由于基本功不扎實,而不能做到已經上的突破:其一,技術粗糙,綿密之音體現不出來;其二,沒有認真讀過幾本好書,因此,在意境的體會上不能達到徐青山所說的“意先乎音,音隨乎意”。此時的孔夫子已經完全陶醉在經典的玄妙無窮之中,真的是精神的高度自在,而后掩卷,時而崇敬,時而嘆息自己實在不如。此時,音樂的節奏逐漸舒緩,音量也逐漸降低。
第三段一開始旋律又回到第二段的中音區,在前四小節的高音演奏后,散音的八度撮音一次次奏響,就猶如一排排的鼓聲齊奏,就猶如思維完全通達,亦如佛祖菩提樹下徹底開悟的一剎那。因而,此段在承接前兩段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右手堅定有力,壓穩琴弦,左手速度先快后慢,最后旋律再現,隨著掐撮三聲中,樂曲慢慢終止。
縱觀本曲,三個段落代表著孔子讀書的三個層次:總體瀏覽—步步探求—豁然開朗,在邏輯上是一種嚴密的行進順序,這與我們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王國維先生總結的治學三境界不謀而合: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學習琴曲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發散式思維,由此及彼,而不是機械地學習形而下之技術,那么我們的學習將事半功倍。然而,盡管本曲的形而下之技術不難,但是要比較深入地理解琴曲背后所蘊含的形而上之思想傳統,卻非一日之功,現代社會的浮華從另外一個方面引導我們,要隨時關照自己的內心,及早地從經典中儲存人生的智慧,當從深入理解《周易》做起。現代的國人學習傳統文化,如果流于表面的形似,更甚者,只是學習古琴的基本指法和技能,那么非但琴道不能弘揚,而且人生的品質就會大打折購,這對于我們日后傳承古琴背后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大為不利。《論語·季氏篇》中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也,困而不知者,民斯為下矣”。因為孔子生前述而不作,連《論語》都是弟子們所整理。由琴曲《韋編三絕》中三個段落用古琴的語言對于孔子讀《易》之入木三分的描寫可知,《易經》這部著作是多么的重要。
心中有琴道,自然可以與天地之精神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