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卓周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2017年5月31日晚,在廣西民族宮音樂廳成功上演了“2017中國-東盟音樂周閉幕式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演出了8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陳明志先生為中阮、打擊樂和民樂團而作的《熱帶雨林之歌》、呂軍輝先生的作品《綠城春雨》、劉灝先生為竹笛和民族管弦樂而作的音樂作品《紅樓夢》、常平先生的作品《風弦》、中野浩二先生的作品《春之呼吸》、房曉敏先生的作品《火之舞》、溫德青先生創作的作品《痕跡之四》、劉長遠先生的《龍躍東方》。
音樂會上半場以香港籍作曲家陳明志先生的《熱帶雨林之歌》作為開場曲目,這是一首為中阮、打擊樂和民樂團而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整體呈現的是一種神奇的音景,作品分六段進行呈現,以民族音樂為基礎,并在其中輔以佛朗明哥、克恰克舞、安克隆琴、印度的拉卡等世界音樂,共同展現人們對雨林的贊嘆,及呼吁珍愛大自然的音聲。當音樂變得更加活躍時,弦樂以裝飾性顫音與中阮和打擊樂融為一體,并且樂曲中不僅引入人聲,也表現了作曲家靈感來源于自然的聲音,更是將甘美蘭樂器安格隆運用其中,相得益彰。
這部作品對演奏家配合默契程度要求極高,需要演奏者不僅熟知自己的聲部旋律,還要了解音樂旋律的走向,掌握與此同時其他兩個聲部,并提前做好音樂進入的準備工作。舞臺上,演奏家們用典雅的織體語言進行交流,作品在他們精湛的技巧下,一氣呵成,激動人心!為音樂會的開場奠定了成功的基調。
第二部作品以簡潔的手法、優美的音樂語言,描繪了綠城南寧繁華春爛的景象,由廣西藝術學院呂軍輝先生所作,音樂通過濃濃南國風韻的樂思,共同描繪了綠城南寧人們慶祝節日的歡樂、綠城山水的秀美等一幅幅畫面,展現在觀眾眼前。表達了作曲家對綠城南寧的贊美之意。演奏者們將拉弦的技巧和藝術的表現有機結合,將感情與演奏的技巧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聽眾上演了一出“花影搖曳暗香動,綠茵盡染邕城春”的美好畫境。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劉灝的《紅樓夢》,讓筆者聽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兒,這是多么美妙的旋律啊!這是一首為竹笛和民族管弦樂而作。該作品是以經典歷史題材《紅樓夢》為創作綱要,總共分為夢樓,盛宴,葬花,驚變,離魂五個音樂段落。本作品以歷史經典作品為參照創作,凸顯中國優秀歷史題材,并以五個精彩段落來演繹該作品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地域價值。這首樂曲對竹笛演奏技術挑戰極大,無論在氣息、技法與感情表達上。通過中國特色樂器竹笛來詮釋民族文化經典,從作品的歷史脈絡來進行同質和異質的戲劇劃分,從人物的性格框架通過音樂的渲染來表現表達,經緯交織,相得益彰。全部作品的音樂語言通過人工音階的定性,具備特定的紅樓夢歷史情境的時代韻味,從結構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的疊合式線條展演,是藝術性和技術性的高度結合,令人嘆為觀止!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常平老師所作《風弦》,2015年受江蘇民族樂團委約創作,同年首演于上海之春國際藝術節。這首作品取自白居易一首題為《琴》的詩:“置琴曲幾上,慵坐但含情。何煩故揮弄,風弦自有聲。”音樂沒有刻意表述原詩的意境,而是著意詩中所欲表達的弦外之音。追求自由,不受風格與技術的拘束,音樂自然流暢,且又需要演奏家嫻熟的演奏技藝以及高超的配合能力。
下半場音樂會可以說是風格各異,讓在場觀眾興奮不已。首先以日本作曲家中野浩二先生的二重協奏民族管弦樂《春之呼吸》,這部作品是為2017中國—東盟音樂周閉幕式而作,本作品描繪了氣象從冬至春的風景變化,由泰國獨奏音樂家SantiUdomsri和PhongsathornSuthamfor傾情出演,直接將泰國傳統樂器與民族管弦樂隊進行交織融合,演奏們以嫻熟的技藝,配以傳統樂器,樂聲雅致柔美,這種演出模式的確讓我們看到了泰國音樂獨特功能的一面,使聲音、音色和表達更為豐富。不得不說,這部作品激發了在場觀眾濃厚的好奇心,我們屏住呼吸,將目光投放在舞臺中央的兩位泰國籍演奏家,這種表演令大家眼前一亮,也真正感受到了來自他國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創作。
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房曉敏先生所作的《火之舞》,創作于2007年,首演于新加坡。據作曲家口述,首演運用了箜篌樂器,也是因樂團配置而定,在國內的樂團,一般都是以古箏取而代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樂曲的音樂素材取于印度的“木哈里、哈奴馬托迪、恰拉納塔、蘇帕潘都夫拉里”塔特(音階與調式)及“塔馬爾”塔拉(節奏與節拍),以強勁、粗曠的音樂風格,描繪了新加坡印度族興都教“蹈火節”(男人的舞蹈)的盛大慶典場面。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溫德青先生創作的《痕跡之四》,靈感源于書法,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源泉之一。對作曲家而言,見到一幅好的書法就像看到一份樂譜可以聯想到它的音響。作曲家將表現書法的輕與重,虛與實,快與慢,連與斷,緊張與松弛運用到創作中,既體現了書法的張力,又使旋律的行進流暢,另外,時空與節奏的變換,加上樂曲豐富的表現力和嗩吶的相互配合,使得嗩吶的各種技藝在音樂中得以呈現,將書法的氣勢與嗩吶融合于一體,作品中的“氣”與“勢”、嗩吶的表現力更具象的呈現在舞臺上,嗩吶與樂隊的配合,旋律婉轉悠揚,卻帶有神秘靜謐的色彩,充分表現了嗩吶的獨特音聲景象。
音樂會最后以作曲家劉長遠先生的《龍躍東方》完美收尾,這首為打擊樂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而作,該作品完成于2010年4月份。《龍躍東方》由大鼓作為音樂的主奏樂器,并伴以豐富多彩的民族管弦樂配器,節奏歡快、氣氛歡騰,樂曲以《茉莉花》為主題音調的音樂貫穿其中,整體顯得雍容華麗、浩瀚之氣勢,樂曲在極快的演奏速度中不斷變換節拍,產生了強烈的音樂動力,令人歡欣鼓舞,令人如癡如醉沉浸其中。
2017中國—東盟音樂周閉幕式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至此已經接近尾聲了,此次音樂周活動在秉承民族性、探索性、學術性等目標的前提下,是一場多元融合的音樂交流活動,更是為一個與外界良好交流的學術平臺,也是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我們期待未來的音樂周活動,不僅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與合作,也提供了更多展示中國民族音樂的機會,期待中國-東盟音樂文化之花永放光彩。
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當代音樂家責無旁貸的使命,作曲家們以傳統文化藝術為創作題材,結合西方創作技法。以傳統為基礎,以創新為手段,用多元的視角創造出獨具濃郁民族風情的作品,賦予傳統文化生命的氣息。整場音樂會在指揮家劉順先生的引領下,給全場聽眾呈現了一臺充斥著傳統文化氣息的聽覺佳宴。
昨夜的音樂會,讓筆者有機會近距離聆聽民族管弦樂,并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在當今浮躁的大環境中,我們駐足匆匆的腳步,暫時遠離嘈雜的市井喧囂,安靜的享受一場傳遞著質樸氣息的國樂盛宴。民族音樂的美總是在不經意間,它悄悄在你耳邊訴說著流傳了千年的情感與故事。無需刻意的雕琢,只需用心感悟,器樂本無聲,聽者心有意。其實音樂何需懂呢,靜下心來,我們已然人在畫中,畫在樂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