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志勇
6月1日起,《新鄉市城市綠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的出臺和施行,順應了人民群眾建設綠色宜居城市的愿望,為全方位守護城市綠化﹑建設美麗家園提供了法治保障。
堅持問題導向立法為民。作為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代表機關,市人大常委會“隨時隨地傾聽人民群眾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始終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確定立法項目。城市綠化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做好城市綠化工作,對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宜居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新鄉市高度重視園林城市創建工作,2008年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城市綠化達到了較高水平,但也存在著綠化工作規劃不夠科學﹑建設不夠有序﹑保護不夠有力﹑管理不夠規范﹑執法依據不夠充分等問題,與人民群眾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還有一定差距。民之所愿,法之所向。因此,新鄉市有必要制定一部關于城市綠化方面的地方性法規,進而提升城市綠化工作法治化水平。新鄉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多次召開論證會,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對城市綠化立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成熟度進行論證,經新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審議通過,報市委和省人大常委會同意,將《新鄉市城市綠化條例》列為立法項目。
依法立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條例》的制定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河南省地方立法條例》的有關規定,到公園﹑廣場﹑花園﹑河渠﹑道路﹑學校﹑企業﹑車站等地實地考察,深入社區﹑街道﹑居民區征詢群眾意見和訴求,了解真實情況,理出問題清單,歷經調研﹑座談﹑征求意見﹑修改﹑論證﹑評估﹑審議等環節。
通過走訪﹑發通知(函)﹑座談﹑發布公告﹑在新鄉人大網全文刊登條例等形式,市人大常委會征集到方方面面的意見320余條,研究采納了260余條;開展立法調研16次,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評估會25次;先后兩次審議,報請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這些數字的背后,正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神的體現。
植根新鄉實際,接地氣、有特色。新鄉市已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新發展理念”有機融入條例中,增加了立體綠化以及建設海綿型園林綠地﹑節約型園林綠化城市等內容,引導城市綠化事業向更高層次健康發展。
為了增強群眾愛綠﹑護綠﹑樹綠的意識,《條例》中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享受城市綠化成果的權利,有愛護綠化成果和綠化設施的義務,對損害城市綠化及其設施的行為有權進行勸阻﹑投訴和舉報。增加了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城市綠化科學知識普及工作,增強全社會履行綠化義務﹑愛護綠化成果和綠化設施的意識等內容。
針對目前新鄉市的綠地保護現狀,《條例》注重規劃對城市綠化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引導科學劃定城市“綠線”,嚴格控制城市綠地范圍;注重工程建設項目附屬綠化工程的管理,規定其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以法規的形式將“綠色圖章”制度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徹底改變附屬綠化工程的管理現狀;給予現狀綠地最嚴格的保護,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改變公園綠地的性質和用途,改變其他綠地的,除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外,還須在相近地段規劃建設不少于同等面積﹑不低于同等標準的綠地,不得減損人民群眾享受綠化成果的權利;給予居住區綠地特殊保護,除綠地的面積和位置應當在房屋買賣合同中予以明示外,建設單位還應當制作綠地平面圖標牌在居住區進行公示;明確綠地養護管理單位相關職責,適時修定城市綠化養護技術規范,強化綠地服務市民日常活動的功能,使人民群眾在居家附近就能夠享受綠地﹑親近自然,提高幸福指數。
法規的生命在于實施。《條例》的制定,為促進新鄉市城市綠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建設生態宜居的綠色城市提供了法治保障。隨著《條例》宣傳貫徹的進一步深入,形成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全社會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必將讓家園更加和諧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