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錦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地處“北棉南紡”“西棉東紡”棉花產銷鏈核心地帶的湖北省天門市,牢固樹立“產業興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做活“一朵棉花”的文章,使棉花產業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焦點、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鄉村振興的亮點。
天門是“長江棉”的代表,棉花年總產量16次超百萬擔(合5萬噸)。但是隨著市場變化,棉花產業一度面臨尷尬局面:投工多、雇工難、棉民種不起,投入多、效益低、棉花賣不起,國產棉價格高、質量弱、企業用不起,收儲棉占壓資金大、逆價拋銷、國家補不起。如何破解難題?如何調整結構?這都是擺在改革發展中的新課題。
主動調結構,才有優質特色的產業體系。基于棉花經濟屬性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天門堅持“擴菜、穩糧、減棉”,著力優化種養殖結構、拓展農業功能,引導農民種植菊花、花椰菜、淺層藕等經濟作物,推廣20萬畝稻田綜合種養,推進草食家畜標準化規模養殖,種養結構不斷優化,土地產出綜合效益不斷提升。曾經只產棉花的土地,如今種起了菊花、樹莓,建起了生態農莊、特色民居,辦起了鄉村文化旅游節。現在,綠色、生態、有機、富硒的產業特色更加凸顯,天門農業由一“花”獨秀邁向春色滿園。
產業振興,要一手抓存量盤活,一手抓增量優化。天門有涉棉企業近300家,形成高支紗、無紡布、捻線、紡織機械、服裝完整產業鏈。但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初加工產品比重大,產品市場競爭力弱。近些年,天門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整合利益鏈為重點,堅持活存量與優增量“雙量發力”,推動棉花產業邁向中高端。此外,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壯大棉花產業,一批老企業破繭成蝶、浴火重生,煥發勃勃生機。
改革永遠在路上。破解難題就要改革創新,既要改變傳統思維模式、創新體制機制,也要改善動能,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例,全力建設了中國(天門)棉花交易中心,打造“中國棉都”;與相關企業合作,打造全國性棉花電子現貨交易系統;推出天門棉花現貨指數,推動天門成為全國棉花價格中心。可以說,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是硬等出來的,而是苦干實干出來的,更是善作善成推動的。從優化種植養殖結構,到調整生產經營方式,從培育特色農業,到發展休閑產業、養生農業,在做大棉花產業、做活棉花經濟的實踐中,只要因地制宜調整生產經營方式,結合實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美好生活的藍圖就一定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