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嶸 張 超 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
在書籍設計中,無論你遇見的開本是多大,都可以將其看作一出戲劇的“舞臺”,將文字字號、粗細、字體、圖文的布局、虛實的透明度進行分析、審視、組合,思考其排列的順序,創造一個有節奏韻律,能夠打動讀者,準確傳達信息,追求舒適的閱讀空間。探究書籍設計的感官互動性,對于書籍商品價值的實現和藝術領域的突破都極具價值。
杉浦康平認為書籍是擁有生命的,它是一個擁有情節的立體空間。“書,既是平面,又是立體;既有時間,又有空間;既產生戲劇的情節,又運動不息。”“要讓文字部分具備用眼睛閱讀,而且還想大聲朗讀的魅力。文字在呼喚,在喃喃細語。超越視覺效果,沸揚的世界在封面上展現出來。”這就是編排的力量,使得文字超脫了原有的視覺感受,更具有“傾向性的張力”。
書籍設計師要學會像導演一樣掌握閱讀的空間、時間、節奏等編輯方法原理,把握好貫穿每一頁二維紙張空間與整本書三維空間的信息構成語言,用編排的語言強調空間與時間的傳遞概念,強化閱讀設計信息構筑意識,是信息傳播跨界思維和方法論的綜合應用。讓文本擁有戲劇性的舞臺,讓信息在停留的頁面空間內擁有時間上的流動,將情感注入作品,讓文字發聲,預想讀者翻閱書籍時的五觀感受,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閱讀,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通過閱讀來更好地享受生活。
書籍設計者以獨特的外形與內在傳達功能相呼應為出發點,注入了全新的書籍設計概念,書籍開本尺寸上的變化,外部形態的變化,從而突破傳統書籍的形態。呂敬人在他的著作《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說》中談道:“書是語言的建筑,建筑是空間的語言。”書籍形態是一個可塑造、像建筑一樣的立體空間,觀者與文本信息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動態閱讀互動的過程中建立。
例如,《歷史的“場”》以傳統的建筑與書籍為出發點,書籍開本為近正方形,封面有兩個穿透整本書的階梯形態,體現了棲身于建筑中的信息,通過介質在不同的空間中交互融合,文字在延伸的階梯上流動,從二維書頁的平面進入書籍六面體,使得雙向的階梯連接著作者對于“場”與歷史時空轉化的構想。塑造全新的書籍形態,讓書籍超出原有的限定,打破固有的形態、空間界限,創造符合主題的書籍形式。
書籍設計是一個將藝術與工藝交融在一起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孤立,書籍設計也是一種“構成學”,是設計師對信息內容的主觀感受的產生、梳理、空間的營造、材質個性的把握及工藝選擇一系列物化體現支撐的組合型產物,而實現書籍物化的就是承載文字的材料與實現的工藝。
書籍設計應用最多的材質就是紙張,紙張擁有獨特的魅力,植物給了紙張第一次生命,賦予其生命的想象,運用不同的肌理、顏色、氣味、重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紙張的應用體現了一種“親近美”,通過觸摸感受自然的肌理。《敬人書籍設計“2號”》是一本運用多達38種紙張和各種工藝做成的有意思的閱讀形態書,一冊是作品集,一冊是評論集,兩冊套合在一起,翻閱時需要撕開紙頁,手指觸動感受紙張的質感,撕開紙頁既帶來了紙張獨特的聲音,又在內心無限期待著里面的內容。
近幾年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等技術相繼出現。新媒體的出現是對傳統閱讀的一個沖擊,但更多的是新興媒體也為傳統書籍設計帶來了全新的契機。電子媒介的出現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將傳統書籍的物質變為信息數據。VR、AR等新的科技手段的出現,產生了全新的感官互動感受,將原本三維的書籍設計帶到了四維,使得閱讀方式更加多元化,獲取的信息更加有趣味性。
新媒體媒介的加入使得閱讀增加了趣味性,感官體驗更為真實,其中,兒童科普類讀物的應用所占比例較大。由于傳統的科普類讀物在閱讀上比較乏味單調, AR技術的加入使得原本晦澀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對兒童群體更具吸引力,也更有助于兒童對書籍中科普內容的理解及記憶。
例如,2017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引進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童書,其融入AR技術,在讀書的過程將平面的圖像和人物變得栩栩如生。直觀生動的3D影像使讀者可以通過AR眼鏡進入“四維”的愛麗絲夢境,體驗愛麗絲喝下藥水變小的神奇感覺,與其一起冒險,身臨其境。對于抽象思維還沒有開發的兒童來說,這種科普書可以開啟一種有趣的閱讀模式,提供多重感官體驗,使之盡享閱讀趣味,提升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