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琴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工學結合已經逐漸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通過構建學習與工作相接軌的實踐平臺,結合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成立專業的工作室,實現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為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本文分析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并對環境設計專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一種自由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突出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促進藝術設計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1]。
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實踐性人才,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踐性明顯不足,無法完全符合企業的用工需求,院校設置的專業和教學計劃難以有效適應市場的變動。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通過真實的項目領會企業工作的具體需求,了解合格的工作者所具備的能力,幫助學生認清未來發展方向,也可以增強院校對社會需求的了解,使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需求相契切。
深化工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使得高職院校可以真實掌握市場需求,針對市場需求強化自身教學優勢,結合企業優勢實現校企雙贏。加強校企合作,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互動機制,促進環境藝術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
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有利于打造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良好環境,推動教師實踐能力的成長,提高教學水平。目前,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師大多為美術院校繪畫專業畢業生,理論知識豐富,但與企業存在脫節現象,教學缺乏深度。而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教師多與企業合作,促進其朝著“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
要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高職院校應結合學科研究方向和實踐工作崗位所需的專項能力,建設相對應的工作室,如室內設計工作室、景觀設計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等,然后將各個工作室交由獨立的教學團隊負責,以工作室為教學平臺,完成對學生相對應專業課的教學,以項目為導向,實現課程體系模塊化,通過項目實訓讓學生掌握相對應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
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應以專業課題或項目的形式展開教學,由易到難設置專業教學項目,以引導學生充分探討、挖掘課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設計掌控能力,形成市場觀念,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工作室教師可以承接實際項目或以設計競賽為目標展開項目教學,根據教學計劃制訂教學方案,校企管理團隊制定課程標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從溝通到設計,再到最后維護的設計生產過程。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選取的工作室教學內容應知識與技能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根據學生專業水平等因素綜合考量。例如,在景觀設計工作室教學中,應通過專業項目滲透理論講解,并進行實地項目調研,完成材料與施工流程的實訓,設計出具體的創意,然后按照行業的工藝規范及流程實施。
總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促進其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高職院校應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設置一個開放性的教學平臺,實現教育與實踐一體化,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系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