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武漢音樂學院
德國作曲家霍夫邁斯是古典主義時期弦樂創作的領軍人物,《低音提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重奏》正是其諸多佳作中的優秀代表。古典主義時期,正是室內樂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該曲中,作者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種弦樂器的特點予以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特別是在低音提琴的運用上,突出了低音提琴渾厚和帶有共鳴色彩的音色,并與起到支撐作用的大提琴形成了良好的配合,堪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配合的典范之作。作品的第一樂章是輕松的快板,先是由低音提琴演奏出呈示部主題,大提琴演奏伴奏聲部。副部主題以輕快的八分音符進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擔任伴奏。展開部分為兩個層次,分別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這種不同的搭配方式也使聲響效果更加立體化、豐滿化。該曲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四個聲部,特別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間的結合都是十分緊密的,彼此間形成了良好的配合。例如,在呈示部主題演奏中,大提琴要正確把握節奏,主動突出每一個小節的重拍,給演奏主旋律的低音提琴以及時而精準的提示,便于低音提琴奏出圓潤飽滿的音色。又如,在22小節,樂曲轉為了A大調,要求低音提琴將旋律演奏得溫潤、自然,這就要求大提琴和其他聲部也要及時在音樂色彩上體現出這種變化,使得樂曲色彩一致。在樂曲結尾處,主題旋律輕快活潑,律動感較強,要求低音提琴運弓干凈果斷,發音清晰,而大提琴聲部則做好協助和配合工作,完美結束全曲。該曲除了創作方面的成功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在于,其充分發揮出了低音提琴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開創了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相配合的先河,對后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除了藝術歌曲的創作外,對弦樂重奏也是情有獨鐘,《A大調鋼琴五重奏》正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因為該曲采用了歌曲《鱒魚》的主題,所以也被稱為《鱒魚五重奏》。該曲的誕生也是較為偶然的。1817年,舒伯特寫出《鱒魚》后,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1819年,舒伯特與友人來到一位大提琴手家做客,主人邀請舒伯特寫一首五重奏,其中要含有《鱒魚》的音樂主題,舒伯特一蹴而就,當場就寫完了全曲。樂曲分為五個樂章,分別為快板、行板、諧謔曲、變奏曲和最快板,由鋼琴、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共同演奏。其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兩者在譜面中的記法是一樣的,而實際音高卻差了一個八度。在具體的演奏中,主題先由小提琴奏出,大提琴在低八度演奏副旋律,而中提琴和低音則擔任和聲聲部,形成了立體化的聲響效果,最后在弱奏中結束主題。在第一變奏中,先由鋼琴奏出主旋律,舒伯特采用波音和弦樂快速的音型織體作為伴奏,形象地刻畫出鱒魚在水中歡游的場景。特別是低音提琴,采用了撥弦手法,更是為樂曲平添了幾分跳躍和靈動。在第二次變奏中,則由中提琴奏出主題旋律,鋼琴則演奏中提琴的模仿聲部,兩個聲部相對比,像是水中的鱒魚在競相追逐。樂曲的高潮部分,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厚重的音色,奏出了鱒魚的主題音調,預示著漁夫即將出場,給人以緊張之感。最后一次變奏再現了“鱒魚”主題,旋律在多種樂器上自由轉換,不同的音色效果共同營造出了輕松愉快的氛圍,展示出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在古典主義時期,如海頓、莫扎特等人的弦樂重奏中,是沒有低音提琴聲部的,后人的演奏都是按照低八度的方式直接演奏大提琴聲部。但是,在貝多芬的幾部交響樂中,逐漸出現了低音提琴聲部,將低音提琴作為大提琴的延伸;而到了舒伯特筆下,低音提琴聲部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現,也給后來的音樂家以豐富的啟示[1]。
要想讓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形成默契的配合,首先要求兩個聲部要形成統一的認識,包含合作演奏的性質、特點和要求等。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大提琴還是低音提琴的演奏者和學習者,都以個人訓練為主,合奏訓練較為欠缺。特別是低音提琴,較之于大提琴來說更為小眾,所以在價值的明確、特點的展示方面難有正確的認識。所以,認識上的統一是兩者合作的前提。具體來說,在一部作品中,無論是大提琴還是低音提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兩者是完全平等的關系,不存在誰更重要的問題。只有通過兩者的密切合作,才能獲得完美的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在演奏好個人聲部的同時,還要與對方聲部在音準、節奏等方面相統一,方能使樂器、聲部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
相對于鋼琴等固定音高的樂器來說,弦樂器的音準一直都是一個大難題,在獨奏中都難以做到百分百完美,與其他聲部的配合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訓練中的一個常見現象是在個人演奏中,音準基本沒有問題,但是一到合奏中就會出現偏差。對此,還是要通過合奏訓練進行完善。例如,在合奏訓練過程中,可以讓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較弱的力度演奏八度上行和下行的音階,演奏時既要聽自己,也要聽對方,互相熟悉對方的音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便可以適當加快速度。又如,可以讓低音提琴演奏根音,大提琴分別演奏上方八度音、三音和五音等。如果出現了音準問題,那么指導教師應及時糾正,直到徹底改正后再繼續進行。通過以上方法,可以讓學生的音準感覺得到有效提升,為合作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2]。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也是弦樂演奏的難點所在。特別是在一些現代作品中,節奏越來越復雜,長音、切分中間音、休止符等,都很容易讓演奏者出現錯誤。在合奏訓練中,當感覺到個人聲部的節奏與其他聲部的節奏存在偏差時,就會本能地放慢速度,并產生一種隨意感,演奏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節奏問題。例如,可以兩個聲部一起演奏同一個音的二連音、三連音、切分、附點等多種節奏型,然后以三度和聲的形式演奏,當兩個聲部都演奏得準確無誤時,就會深刻感受到合奏的魅力所在。以此為基礎,教師還可以專門引入一些節奏簡單、速度較慢的樂曲,先從簡單做起,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鞏固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集體精神和合作意識是弦樂重奏不可或缺的,所以也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隊訓練。具體來說,在人員選擇上,包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聲部的演奏者,性格、脾氣等應該是相似和相近的,要尤其避免一方的性格特點過于突出,給另一方在無形中產生壓力。在訓練過程中,要求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身在團隊中的作用和價值,以積極、友善的態度表現出對合作的重視。特別是在某一個聲部遇到暫時困難時,絕不能袖手旁觀或冷言譏諷,而是要予以及時、有效的幫助,依靠集體的力量攻克難關。在面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作品時,可以按照“總—分—總”的方式進行訓練。即先以集體的形式共同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初步了解其他聲部的特點,然后分別練習各自聲部,最后進行合奏。在這個過程中,應及時將一些困惑、感悟等與對方分享,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最終獲得完美的演奏效果。
之所以進行弦樂重奏訓練,根本目的就是演出,讓更多人領略到弦樂重奏之美。但是受多種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高校器樂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都存在很大的欠缺,在個人練習時可以正常發揮,但是公開演奏就會緊張、焦慮等,嚴重影響演奏質量。特別是對于弦樂重奏來說,本身是一門合作的藝術,如果有任何一個聲部出現了偏差,必將對整體演奏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應該全面加強舞臺實踐。一方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表演機會,讓舞臺演出常態化,當學生適應了演出的環境和氛圍后,緊張、焦慮等情緒自然會消失;另一方面,要予以及時、有效的指導。教師應對團隊的每一次舞臺表現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在今后的訓練中有針對性地完善。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音樂事業的整體發展,弦樂重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豐富,既有一些經典作品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展示,也涌現出了一批全新的佳作。特別是低音提琴的加入,更是從本質上擴展了弦樂重奏的價值和魅力。為了使大提琴、低音提琴等與其他聲部形成良好的配合,在演奏好各自聲部的同時,獲得“ 1+1>2”的效果,要在訓練中就如何合作進行專項訓練,包含認識、技術、心理等多個方面,由此才能充分展示出多種弦樂器和弦樂重奏的價值和魅力,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