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圓 新疆藝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電視綜藝節目以其獨有的輕松搞笑的方式,受到觀眾的追捧,以及市場規律的操縱,電視綜藝節目呈現“井噴”式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電視綜藝節目出現了“泛娛樂化”等眾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最重要的無疑是解決問題。“求新”“求奇”的“陌生化”,正是解決當前電視綜藝節目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力求通過對“陌生化”理論的闡釋,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分析,解決當前電視綜藝節目中存在的問題,實現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與發展。
“陌生化”的概念是由俄國形式主義美學家什可洛夫斯基于1917年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中提出的:“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受,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1]。”什可洛夫斯基把“陌生化”運用于文學之中,強調文學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一種變形,由此開始了對陌生化的探索歷程。
筆者認為“泛娛樂化”主要是指由電視網絡等方式制作播出、以大眾傳媒作為載體的綜藝節目,追求最大的娛樂元素來滿足受眾的表層愉悅,一切都可以被惡搞,用來制造笑料,從而獲取高收視率。
當代社會,電視不再是信息傳播的唯一途徑,受網絡媒體沖擊嚴重。綜藝節目的制作者在如此的社會環境下,研發一檔新的節目可能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耗費少量的資源,創作出高收視率的節目,就出現了節目跟風模仿的現象。例如,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火爆之后,緊接著浙江衛視推出了《爸爸回來了》,一系列親子類節目涌現出來。電視綜藝節目不僅在國內存在同質化的現象,甚至很多節目跟國外雷同,綜藝節目購買海外版權。例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歌手》等節目,都是如此。
近些年來,網絡媒體迅速發展,媒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吸引受眾,提升收視率,電視綜藝節目的明星化現象應運而生。節目的策劃、創意都圍繞明星展開,把明星打造成亮點,由此獲取經濟利益,明星因此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的品牌和支柱。
將陌生化的技巧運用在綜藝節目創作中,把人們曾經熟悉的事物,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出來,改變電視綜藝節目形式的單一化,打破綜藝節目缺乏創新性、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讓觀眾眼前一亮,形成更深層次的審美效果。
什可洛夫斯基強調陌生化要引起欣賞者注意,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已經很難引起注意,而對于模仿生活的藝術來說,慢慢地也很難引起注意。在綜藝節目類型環節等扎堆之時,通過陌生化的方式進行創作,讓欣賞者在眾多類似的節目中眼前一亮。
《朗讀者》就是在這種時候脫穎而出的,而且該節目播出之后,還出現了“朗讀亭”,讓朗讀走到了每個普通人的身邊,走入朗讀亭,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打破了傳統的節目形式,吸引觀眾參與進來,拉近了觀眾與節目的距離。
通過陌生化的創作方式,使綜藝節目并不是成堆出現的節目中的某一個,而是與眾不同的,可以使觀眾停留較長的時間,不僅實現視覺的停留,甚至可以實現移情和通感。通過想象來忘記生活中的欲望,形成審美的非功利態度。
《國家寶藏》在綜藝節目泛濫的時代脫穎而出的關鍵,就在于陌生化的創新。該節目以前所未有的模式,使文物以非常態化的方式出現在觀眾面前,將國寶與舞臺表演完美地結合起來,讓觀眾獲得對國寶的持久關注,讓觀眾在聽到文物前世今生故事時引起共鳴,通過對國寶故事的想象與思考,獲得高層次的審美。
從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來看,電視綜藝節目存在眾多問題,要對電視綜藝節目的現狀進行冷靜分析與處理。“陌生化”理論在電視綜藝節目中的成功運用,能夠給觀眾構建一種“陌生化”的視覺感受,豐富觀眾的審美體驗。未來的電視綜藝節目將會更加多元化,而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意范圍也是無限的。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只有通過適度的“陌生化”創意,才能使電視綜藝節目具有鮮活的生命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