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倩如 陜西師范大學
當前我國西部的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學校,其音樂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困境要解決。因此,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西部農村貧困地區學校的音樂教育,本文對當前所存在的教學困境進行分析,提出了破解西部農村貧困地區學校音樂教育困境的方法。
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及有關領導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對學校除正科以外的學科均不重視,特別是對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更是重視不足。多數學校認為,學生的升學成績和這類科目無關,所以很多教師在開展音樂教育時也遇到很多問題[1]。
部分學校雖然開設音樂課程,但因為基礎條件不足,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往往力不從心,學生對音樂課也缺少興趣,這樣的音樂教育效果自然不佳。有的學校對藝術教育也還是重視的,但卻未能正視藝術教育的真正作用,認為藝術教育并不是多數學生要學習的,只需為少數學生服務。這樣的觀點十分不正確,因為所有學生都需要開展審美式的教育,因此音樂教學不能只為少數學生服務。
西部貧困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數量、質量不足,年齡大且學歷低,師資力量薄弱,造成了音樂教育質量的不足。很多優秀的教師并不愿意到西部貧困地區教學,來這里教書的有時只是“無奈的選擇”,而等到機會成熟時,很多教師會選擇“跳槽”。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無法教育出合格的音樂人才。
一直以來,世界上的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我國早已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說法,可見社會與音樂的關系極為密切。事實證明,學習音樂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豐富的情感、人格構建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農村的音樂教學加以重視,實際上是對農村學生智力的提升與開發,這對促進農村學生審美活動、素質教育的推進非常重要。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構建起長遠的教育眼光、全面科學發展的育人觀,讓我們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得到德育、智力、體育、美育全面發展[2]。
對于音樂教育而言,需要根據學生培養的目標來明確,選擇好教學的課程,優化并調整課程的結構,對各類課程的教學比例要調配好,可以適當增加主修及選修課的內容,讓學生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特別是需要優化基礎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可以選擇1~2種樂器作為學生的主修樂器,如口琴等。
為了能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學校可適當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讓本校的音樂教師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讓教師能把更多先進的、創新的教學方法帶回課堂,服務于更多學生。每個學校可以請一些專業的音樂教師到學校教學,讓學生感受創新教學的同時也讓更多的教師得到實惠[3]。
同時,學校應該大力開發農村資源,以此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雖然當前西部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的設備不足,沒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卻有豐富特色的課程資源。以廣西北部山區為例,這里是壯家的故鄉,有非常優美的山歌資源,如請茶歌、勞動歌等。這些資源都可以用于欣賞、節奏訓練等教學。這樣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既能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地區地理環境及地方特產也為農村音樂教育立體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農村學校雖然資金不雄厚,難以配備現代化教育設備,但因為所處的地理環境優秀,有大量的竹、木、石等自然資源,只要稍稍加改善,即可加工成精美的、獨具特色的樂器。例如,硬木可制作木魚、石頭可當成小鼓、竹筒可制作雙響筒和竹鼓,可用小石頭制成打擊樂器,用酒瓶制作成風鈴等,或讓學生自己組建成特色的樂隊,大力提升學生的興趣,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帶動農村音樂教育全面立體化發展。
綜上所述,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也在不斷發展,文化繁榮的背后是全社會審美需求的提升。因此,農村的音樂教學也要盡快改變現在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及學生個體全方位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