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甘肅省莊浪縣城市社區東街社區
社區群眾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近年來,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中的包括文化活動在內的各種活動,群眾文化素質、身體素質、藝術修養、環境意識和行為的文明程度等都大大提高。但是由于發展不平衡性,群眾社區文化工作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社區群眾文化的總旨在于溝通社區成員的思想感情,協調社區的人際關系,在社區內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將社區塑造為互幫互助、溫馨和諧的精神家園。然而,很多管理者將社區群眾文化單純理解為文娛活動,致使許多基礎性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沒有做好[1]。
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廣大社區成員對于社區文化的參與度。社區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社會公德和現代人格,形成社區成員之間文明的交往方式和公共生活的行為準則,使道德精神得以升華、社會價值得以實現和人們自身得以全面發展。
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必須依靠一定的專業文化人才,才能解決大量個性與共性交織混合的需求問題。也就是說,客觀要求有包括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文化藝術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加入社區建設行列。然而,現在多數社區是由街道多名兼職工作人員領導協調社區文化工作,基本還是延續傳統做法,少有專業人才支撐。專家的作用局限于講座、報告、問題方面的指導。而涉及居民日常需求的諸如精神、心理、醫學知識等服務基本上未成規模。
對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認識。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社區成員的社區意識,激勵大家共建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區成員間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滿足社區成員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質,形成濃厚的社區文化氛圍。要從政府、教育機構、社會宣傳部門做起,系統地灌輸關注社區、建設社區、回饋社區、服務社區的思想,廣泛開展全民社區文化教育的宣傳活動。盡力讓社區成員從看不上社區到參與社區,齊心協力回饋社區,樹立起“社區文化全民義務,社區建設社會責任”的社區意識。
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在社區成員中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使全體社區成員發揚參與精神和互助精神,增進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建設新社區。但是由于缺乏社區成員參與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動機、再新的創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無用之功。
在整個社區文化建設中,政府起著牽頭、引導、協調的作用,具體的策劃、組織、參與則需社區成員(包括企事業單位)共同承擔。可以考慮在政府的引導下,完善以下幾個機制:組織領導機制,建立社區文化建設領導機構,體現共同組織參與的原則;工作運行機制,在具體組織上,可由牽頭單位組織或在政府引導下由社區居民自發組織各種活動;文化傳播機制,充分發揮有線電視、閱報欄、科普畫廊、社區小報、文化中心等媒介的宣傳作用;資源共享機制,社區內企事業單位都應承擔發展社區的責任,將自己的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館、活動場地等向社區有序開放。
社區文化人才是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和必要條件,是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主體,是實現群眾文化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的原動力。社區文化建設不能僅僅依靠有限的文化部門的專業人員,應采取多種形式充實力量,如建立社區文化人才儲備,吸收社區所屬單位的文藝愛好者及離退休人員積極參與,壯大業余文化人才隊伍;積極推行志愿者招募活動,與周邊院校、科研機構、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建立友好的社區文化志愿者聯系,以自愿、義務的方式服務社區文化活動;根據需要吸收部分專業化人才進駐社區。鼓勵相關院校的相關專業大學生投身社區工作,建立一支適應城市社區群眾文化建設需要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社區文化工作者隊伍。
總之,只有針對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改進工作方法,才能使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