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渺 黑龍江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具有物質形態的文化形式,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表現形式,更注重人們精神層面得到滿足。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文化的積淀下形成的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保護非物質音樂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可以展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良好的精神風貌,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認同感,讓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當前人們對于非物質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較低,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沒有進行良好的宣傳,在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中投入的資金少,重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保護方法,進而導致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逐漸消亡。而且在非物質音樂文化領域缺乏專業的傳承人,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更多的是口耳相傳,缺少相關文獻典籍的記載。由于歷史久遠,許多優秀的音樂文化已經失傳。另外,少數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語言,由于語言的障礙,各民族之間缺少音樂的溝通和交流,而且對于非物質音樂文化缺少創新和發展,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具有吸引力,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流行音樂的沖擊也影響了非物質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揚[1]。
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管理。政府必須為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提供一個可以生存的環境,加強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立法措施,對非物質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宏觀調控作用,讓非物質音樂文化的保護可以有法可依,將少數民族的非物質音樂文化更好地創新和發展[2]。
政府的調控是發展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重要手段。國家的重視可以促進更多的人從事有關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工作,從而更好地對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播,豐富我們的中華文化,讓我們的中華文化更有魅力。
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對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最好的傳播方式。音樂教師有著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有更好的幫助和輔導作用。學習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可以讓他們豐富個人知識,開闊個人視野。群體性教學培養了大量的學習者,這樣才能培育更多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繼承者。國家的未來在青少年手中,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應該由他們發揚光大。通過對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進行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教學,為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培養眾多的傳承者,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學生的愛國意識,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高雅生活情趣。
有關工作人員要對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進行收集和整理。黑龍江有眾多的少數民族,為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搜集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當地的人能歌善舞,如果讓當地的專業人員進行文獻搜集工作,不僅具有語言優勢,而且對當地的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對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保護。文獻典籍的建立有利于不同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碰撞,對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進行更好的保護,建立完善的文獻典籍,從而能夠將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播,更好地促進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宣傳,讓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即使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也可以通過查閱文獻了解音樂的精髓,使音樂得以重現[3]。
在商業中展現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元素。有關的音樂企業開展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活動,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開發和創新,讓優秀的歌手進行少數民族音樂的演出,培養更多的聽眾,普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環境,使人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以此提升人們的音樂文化品位,最終使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同時,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讓企業獲得更大的利益,讓商業和非物質音樂文化得以共同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55個少數民族。黑龍江是一個幅員遼闊的省份,如今已有53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具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音樂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保護好經過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成果。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提供給人類多樣性的音樂形式,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我們要更好地傳承非物質音樂文化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