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慶 趙現梁 中國音樂學院
高層次文藝人才隊伍是推進文化繁榮、帶動文化創新的中堅力量,在藝術創作生產領域中發揮著引領發展、建設梯隊的作用。當前,高層次文藝人才及后備人才的匱乏,迫切需要研究高層次文藝人才的成長規律,在此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發現以及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
高層次文藝人才是指藝術觀端正、藝德高尚、才藝高超、影響廣泛,可以稱之為藝術家的藝術工作者。根據這些特征,高層次文藝人才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藝術大師。具有鮮明的個性風格,能夠引領潮流,并對當代及后世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藝術家。二是領軍人才。在藝術發展和變革的最前沿,具有很強的預見力和創新能力,在行業中有較大影響力,能夠代表行業發展的水平,未來可能會成長為藝術大師的人才。三是拔尖人才。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在團體核心崗位上能發揮重要作用,相比同齡同行更具有突出的專業水平和發展潛力的人才[1]。
藝術實踐是促進藝術才能養成與發展提高的必要手段,是最貼近、最有益于文藝人才成長的手段。很多藝術家雖然沒有經過正規的藝術教育,但其豐富的藝術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業上的不足,且他們通過多方面努力,在實踐中學習和積累,在使用中豐富和提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在舞臺藝術上,藝術表演者進行二度創作就必須通過藝術實踐活動來豐富藝術體驗,如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藝術理論,演員在進行創作時,應有意識地生活于角色之中,體驗角色,從而形成內心體驗。藝術表演者通過實踐中的大量積累,為能夠高效轉化為表演時的下意識創作活動而蓄力,這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藝術發展史上,曾多次出現過在一個地區、一個時期、一個領域或一個流派內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現象,形成了文藝人才共生規律。主要表現為四種共生效應:一是地域效應,表現為人杰地靈。某一地區因為歷史文化傳統或其他原因,往往產生或匯集了某一方面的大量高層次文藝人才。二是時代效應,表現為時勢造英雄。在適合藝術發展的時代,藝術大師能應時大量產生。三是師承效應,表現為名師出高徒。四是團隊效應,表現為眾星捧月。在特定時期或特定區域內,一群杰出文藝人才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共同提高,并帶動大量優秀文藝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2]。
對不同門類的藝術而言,成才的最佳年齡也不盡相同,表演類和創作類文藝人才在成才年齡上的差別就相對較大。鑒于對身體素質的要求較高,表演類文藝人才的成才最佳年齡一般在20多歲達到藝術水平的頂峰,而創作類人才的成才最佳年齡往往出現在中年以后。
已經出名的藝術家能夠得到的資源優勢將會越來越大,榮譽也會越來越多,而還未出名的文藝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則很難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榮譽。因此,在對文藝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有意地支持那些有發展前途的潛在的文藝人才,給予他們更好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累積正向因素,促進青年更好、更快地邁向人才的成長。
人們從事某項工作或是采取某種行動的行為動力,大多是來自個人對行為結果和工作成效的預期判斷。這是現代管理激勵理論的一個重要發現。這個理論對于文藝人才也同樣適用,特別是對于中青年文藝人才,更是要充分尊重他們的價值、合理評價他們價值,為促使他們的成長營造出和諧良好的氛圍。
要根據文藝人才的成長特性,實施不同于一般國民教育的特殊培養模式,把文藝人才培養的特殊規律與現代教育體制相結合,給予藝術院校在專業課和文化課設置上的自主權,允許藝術院校根據藝術門類特性制定特殊專業的學期和學制,支持藝術院校和藝術院團聯合辦學。
建立藝術界和教育界的雙向交流機制,鼓勵藝術院團專業人員同藝術院校教師進行大量雙向交流。實施藝術院團優秀演員再教育工程,通過藝術院團與藝術院校共建工作活動的展開,對演職人員從再培訓等方式入手,逐步解決藝術院團優秀人才學歷提升和退出轉崗等問題[3]。
不同的藝術門類之間是有可相通之處的,能起到相互潛移默化和滲透的作用。要加強藝術教育專業化與通識性知識的融合,在“通”上求“?!保凇皩!敝袑崿F“通”,將藝術通識教育更加有效地滲透到專業教育中,更新教育觀念,優化培養體系,為培養更加全面的高層次文藝人才提供優良環境。
要研究制定符合文藝人才成長特殊性的有關專業評審條件和辦法。探索建立首席專家等高端人才選拔使用制度。建立在重大藝術工程項目實施中發現、識別人才的機制。建立國家榮譽制度,對取得卓越成就的藝術工作者授予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對成就和影響大的老藝術家的工作生活給予特殊補貼。
要不斷完善青年文藝人才的評價發現體系,注重通過各類評先推優和各種比賽活動發現人才,在藝術獎項設置上給予青年人才一定比例的名額分配。要不斷健全優秀青年文藝人才的培養制度,在藝術創作中大膽起用青年文藝人才,創造機會讓更多優秀的青年文藝人才參與到大型藝術項目的創作展演中,同時將藝術項目資金分配適當地向青年文藝人才傾斜,鼓勵和支持中老年文藝人才傳幫帶,營造良好的選才育才的社會環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