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時代發展所沉淀下來的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文化屬性上講,音樂是一種最擅長達成群體感情認同并達成情感社會契約化行為的方式。“巴文化”在西漢中期與漢文化相融合,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講,“巴文化”在其形成和傳播的過程中,既有土著原生的音樂基質,同時又吸收了大量漢族音樂的成分,不僅保留了原生的藝術特色,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旋法特征和藝術風格。
巴南地區文化歷史悠久,有“800年重慶,3000年巴縣”之說。巴南區文化底蘊厚重,孕育了絢麗多姿的“巴文化”、民間文化等,現存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等110余種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如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巴歌渝舞等,而民間音樂的代表就屬“接龍吹打”了。
巴南音樂文化是重慶地區音樂傳統的優秀標識、是地方文化的物化標志。如今,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其傳播與傳承方式亦有改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巴南“接龍吹打”作為西南地區的符號系統,如何看待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由“原生”到“衍生”到“再生”這種變遷帶來的心理變化,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重慶市巴南區的接龍鎮于19世紀90年代被認定為“巴渝十大民間吹打樂之鄉”,在而后的“非遺”浪潮中,于2006年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龍吹打”是巴南區的一種傳統音樂,有吹打樂、鑼鼓樂、吹打唱三大類,擁有983首樂曲,其吹打樂在1999年時被認定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巴南區現有樂班260余個,樂手2000余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樂器26件。經過400余年的傳承與發展,“接龍吹打”已然成為西南民眾心中的一朵“文藝之花”。
西南文化圈音樂資源豐厚,形態眾多。巴南“接龍吹打”作為活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歷經數百年而傳習至今,承載著一方水土民眾情感獨特的表達方式,是地方性音樂傳統的優秀標識。長期以來,巴南“接龍吹打”主要以吹打樂嗩吶、鑼、鼓等民族樂器為主。但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其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卻令人堪憂。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音樂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全國音樂基礎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方針,對學生審美教育、創造性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5周年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土音樂及傳統民族器樂教學的改革初探便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它將改進現有體制中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不利于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豐富并發展促進教學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規律。除此之外,開發校本課程以此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依據,將會促使學校采用靈活性、實用性的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器樂人才,演奏好“巴南樂器”,傳播好“巴南聲音”,傳承好巴南音樂文化,同時喚醒浸潤在西南民眾血液里的民族記憶。因此,在開放教育視角下,校本課程的建設對促進音樂專業民族器樂辦學以及巴南器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就有了切實可行的意義。
巴南“接龍吹打”是勞動群眾在特定的生活范圍及情境中,通過集體的力量,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與智慧的結晶。作為地方化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接龍吹打”代替語言敘事,承載了西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體現了人們共同留下的文化經驗與集體記憶。多年來,“巴南文化”得到各級地方文化部門的關注,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但它的生存與發展依然是迫切需要被解決的重要問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為確保巴南器樂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各地方學校掀起一股“巴南本土器樂進校園”的活動熱潮,這種長期以來被遺忘卻又重新返回校園和社會視野的現象引起強烈反響。
巴南接龍中心小學試點學習民間吹打,將“接龍吹打”帶進音樂課堂。音樂教師還將民間吹打、山歌演唱等素材匯編成了新的小學音樂校本教材,今年9月份正式進入課堂。據悉,此舉在巴南地區尚屬首例。
據相關老師介紹,此次民間音樂進課堂的活動,主要教學目標還是圍繞木洞山歌和“接龍吹打”,為收集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發揚本土特色。巴南區組織了十幾位音樂教師,走鄉串戶,歷時一年多的時間,收錄民間音樂35首,然后反復修改,以適應學生傳唱。但“接龍吹打”等器樂教學所占比重較小,尚且沒有較好的課堂實施方案。
一方面,它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出我國傳統民族器樂發展的失衡,以及由于觀念不清而引發的發展方向缺乏兼顧;另一方面,忽視本土器樂教育、忽視傳統民族文化,也難以在保留傳統音樂風格的基礎上予以創新;再者,學校專業教育教學模式長期僵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機械、呆板,形式單一乏味,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崇洋媚外的學科取向,對本民族的根源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器樂音樂秉持著漠視的態度。由此說來,巴南本土器樂音樂進課堂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用與效應,就其課程進行改革與開發勢在必行。
課程改革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對課程目標進行確定,課程目標的設置將直接作用于課程改革的方向。針對巴南器樂音樂文化課程的設立,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時刻遵循本土音樂元素,圍繞本土的器樂展開課程調配,因地制宜;二是要注重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確保學生的均衡和全面發展,因材施教。
了解巴南音樂文化,首先要了解“巴文化”,了解本土巴南音樂所產生的自然生態、人文背景、歷史形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極探尋特定樂器,如吹打樂嗩吶、鑼、鼓等本土樂器的生態現狀和發展趨勢。
將巴南本土器樂進行分類,并依據學生個人的發展與愛好選擇適應學生的樂器進行學習,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個人因素,挖掘學生的音樂才能和對新知樂器的能力培養。
教師在課堂中,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程開發過程,積極主動的收集和整理本土樂器音樂資料,并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創造性的進行團隊合作,最大限度地拉伸個人潛能。
在課堂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可度,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民族情懷,提高學生的音樂品位和審美情趣,認知本土器樂音樂文化的豐厚資源,建立濃厚的民族文化守土意識,在民族本位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上,提升民族人文精神。
巴南器樂音樂在西南文化圈都是一張文化明信片,其音響符號承載著不同時期與歷史階段西南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跡象,記錄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存放精神世界的表達方式與審美經驗。如“吹打樂”的起源和傳承在山峽一帶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主奏樂器嗩吶、鑼、鼓深受各族民眾的喜愛和廣泛傳播,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各族民眾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具有現實性、過程性的特征。“吹打樂”是重慶周邊人們歷史、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之一,真實地記錄了當地的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類學界認為:“人類為了適應他們所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獲取生存所必需的生命資源,創造出一定的生存手段以適應自然,更要建立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友好關系,以便建構相應的社會規范和文化行為。“吹打樂”扎根于民間生活的土壤中,其所表現的社會價值已經超越了音樂本身的意義,是民眾與現實生活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物化。民眾之間通過這一載體,自覺地從生活經驗和情感上關注生活,以達到生活知識的相互交流,表現自身的內心世界,用樸實的樂音滋養生活。
為此,將校本課程的設置與家鄉的本土音樂文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接觸民族樂器,了解家鄉的本土民俗與風土人情,展開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和走訪工作,培養學生尊重本土音樂文化的態度,加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注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情操。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能是“紙上談兵”的空頭理論,必須依托本土本民族的豐富多樣且繁雜待整的音樂元素和音樂資源。
(一)強調各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和整合,加強學生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將“巴文化”與“接龍吹打”相聯系,在了解本土文化緣來的前提下,開啟音樂學科的學習。
(二)增設理論課程,如“接龍吹打”的歷史淵源等課程為主的教學模塊,改變單一的教學內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系統。拓寬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寬度,提升綜合音樂素質修養,豐富藝術底蘊。
(三)體現授課形式的最優化組合,改變原有的單一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將小組課、個別課、集體課互為補充,節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率,請“接龍吹打”的傳承人進入課堂進行教學,不但保證傳承的基因,而且學生的學習也會更加高效。
(四)開發線上、線下課程,如微課、網課、電臺等,新媒體模式開辟學生學習新路徑,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發表相關“接龍吹打”的視頻或是文化資料。
(五)以市場需求為基礎,根據政府政策的導向、文化需求、社區娛樂、旅游開發等設置課程并排演成品節目,打造適應社會需求、適應大眾審美的文化產品,從而達到弘揚“接龍吹打”、弘揚民族器樂、展現民族魅力的“中國夢”。
(六)創新并完善音樂會節目的編排,將詩、歌、舞與節目相融合,增強學生實踐活動,同時將歌、舞、樂文化融入“接龍吹打”教學課堂,為學生打造實踐平臺,如音樂節、晚會、商業活動、音樂沙龍等,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符合社會需求,替代了單一、枯燥的樂器課模式。
(七)摒棄以往課堂中的“重演輕研”的保護傳承模式,探討“演研共生”的新模式,積極與當地的民間藝人或是國家級、市級傳承人相接洽,開展學術研討等活動,完善“接龍吹打”的表現力和舞臺感染力。
巴南“接龍吹打”作為一種象征性的符號系統,音響承載了它的實用功能,展現出一方水土民眾的生活生產常態與場景,傳承著民眾的審美心理與情感體驗。它在重慶地區是極為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是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
為了推動巴南“接龍吹打”的傳承和發展,學界的諸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特別是巴南區財政每年撥款數萬元專項保護經費,目的在于對“巴南音樂”進行調研、收集、整理,并著手進行相關傳承與保護研究工作。至今,學界專家認為巴南“接龍吹打”的傳承,首先要在重慶各個區域逐步建立起音樂文化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即建立或恢復各年齡層的樂隊,并開展經常性的器樂比賽活動,逢年過節進行演出,豐富大眾生活;其次,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強化自我和危機意識,要發掘、搶救、整理那些瀕臨失傳的器樂作品,并采用文字記載、印刷出版、錄音錄像、制作光盤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有效的科學保護,將這些資料作為教材普及到群眾中去,并以此帶動整個文藝圈的活動,逐步實現或恢復巴南器樂音樂文化新環境;再次,還可以通過設立博物館、收藏館等機構,向人們集中展現巴南“接龍吹打”的歷史和魅力;最后,加強保護傳承主體,培育一代傳承后人。巴南“接龍吹打”已納入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之中,但相關教授手段與課程配置有待調整。通過學校教育與相應的課程整改,使其受眾群體逐步擴大,以試點的學校為平臺,在保留原有音樂基礎教學的前提下,與相關學術研究、教育機構招收、培養“接龍吹打”專業型人才,并在巴南地區逐步形成一種新型組織形式,使巴南“接龍吹打”的學習和發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環正常軌道,在群眾性的文藝活動中不斷涌現并受到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