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APEC會議上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18年3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只有全面深化國企改革,才能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勢頭,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是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自信。習近平新時代新思想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名義GDP翻了200多倍,許多產業從無到有,許多領域趕英超美。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快速發展,1988年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建成通車,2013年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0萬公里(超越美國)……2016年突破13萬公里;2009年中國第一條高鐵-京廣高鐵試運行,2016年高鐵總里程突破2萬公里。摩天大樓如雨后春筍般拔起,全球前十大高樓中國有六個,尤其是近十年摩天大樓數量暴增600%,200米以上摩天大樓847座。移動支付迅速興起,5年前,中國還是一個幾乎所有線下消費都用現金的國家,現在40%的消費者平時身上現金不超過100塊錢。世界500強企業數量激增,1989年中國銀行成為第一家登上世界500強榜單的中國大陸企業,2017年中國已上榜115家,其中80家是國企,58家是中央企業,國家電網排名世界第二。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偉大的成就,一個不可動搖的結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二是樹立搞好國有企業的高度自信。國有企業是共和國經濟的長子,是中國自信的底氣,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目前中央企業80%以上資產集中在國防、能源、通信、冶金、機械等行業,承擔著我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所有的基礎電信服務,發電量占全國的50%以上,生產了全國超過60%的高附加值鋼材、70%的水電設備、75%的火電設備;90%以上的國企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中央企業60%以上的營業收入、80%以上的凈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實踐證明,國有企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在未來改革的道路上,我們必須高度自信搞好國有企業,讓國有企業為國家發展發揮更大的力量。
三是樹立履行新使命的高度自信。國有企業是特殊時期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要依托,多年來保供電、保供氣、保供油、保民生、保就業,體現了關鍵時期的社會擔當。2003年非典、2011年日本核泄露等引發的多次食鹽搶購風波,全國鹽業企業不計得失的責任擔當至今仍讓社會各界所稱道。習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國企黨建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要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新的時代賦予了國有企業新的使命,在深化國企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勇敢肩負起“六個力量”的新使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國企力量。
一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新時代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應堅持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的有機統一,尤其要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當中,這既側重在治理層面貫徹了黨領導國有企業發展的意圖,又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營留有足夠的空間,更注重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此發揮國有企業制度的“特殊優勢”,將政治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策略,也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必然選擇。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上強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給體系難以適應需求體系的變化,供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偏差,需要及時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應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應牢牢把握主攻方向,通過去產能優化供給結構、去庫存清除供給冗余、去杠桿確保供給安全、降成本提升供給能力、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
三是堅持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當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政策已經明確,相關細則正不斷完善。深化國企改革,應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形式,建立股權多元化的治理結構和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不斷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一是打好市場牌,激發國企活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在深化國企改革中打好市場牌就是要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相符合,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與市場發展趨勢相適合,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競爭主體。同時,遵循價值規律、供求關系、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法則,提高研判、應對和駕馭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能力,以此激發國有企業的潛力和活力。
二是打好創新牌,驅動國企發展。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最鮮明的特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有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應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大創新投入,培育創新型人才隊伍,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四個創新”。重點要依托“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提高主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創新成為國有企業保持領先、創建一流的重要驅動力。
三是打好人才牌,促進國企繁榮。黨的十九大為全面深化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按照這一方向,應重視建立更加市場化的用人機制,把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三能”改革作為主要目標。“三能”改革,難點是解決干部“能下”問題,關鍵在于建立市場化的用人和考核機制,用好“能上能下”的指揮棒。同時,應著力培養企業家精神,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著力打造一批企業家型領導,為國企改革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當今社會,企業間的競爭已轉化成人才的競爭,盤活現有人才,實施人才經營戰略,減少人才管理風險,打好人才牌,會促進國企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