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偉琳 龔 可 王 慧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財經處,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截至2016年,我國已連續5年實現對教育投入達到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的目標,教育投入也在逐年增大,我們在關注錢從哪來的同時,更應關心錢花向哪去,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因此,對高校預算績效進行評價很有現實意義。
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五十七條明確指出“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應對預算支出情況開展績效評價。”在2017年10月份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本次十九大會議上,提出全面實施績效管理,這個“全面”將意味著預算績效管理在范圍上不斷擴大、管理的資金規模相應增加、績效目標更加明確、績效結果要求也會更加嚴格,最終真正做到無預算不支出,這意味著預算績效管理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為了了解各高校預算績效評價工作的實施情況,我們向國內部分高校發放了《關于預算績效評價情況的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73份。問卷填答者多為高校財務工作者,其中科長及具備高級會計師職稱及以上的人數為21人,占所有有效問卷填答者的29%。所在院校為985高校的20份,占比27%;211高校21份,占比29%;雙一流大學19份,占比26%;教育部屬院校16份,占比22%。參加調查的院校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蘇、四川、湖北等13個省及直轄市,地域相對分散,不存在調查地域過于集中的問題。通過問卷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在預算績效管理概念上,多數被調查者只是簡單了解績效管理概念,對于預算績效管理的流程更是沒有深入性的了解,這可能與被調查者所從事的工作領域有關,不從事預算工作則對預算績效管理相關概念不了解,這也正說明了績效管理理念在高校中并沒有滲透到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績效管理意識不強,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也就很難順利展開。
在預算績效實施環節方面,只有21.05%的被調查高校設置了績效評價委員會;47.30%的高校財務制度中包括了績效評價要求;33.78%的高校具備現行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總體來看,有40%的高校的在近幾年的績效管理浪潮下,將績效評價的相關要求列入到本校的財務制度中,但僅有30%的高校有自己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調查結果顯示:有46.05%的院校會根據上年預算績效評價結果來撥付新一年的預算資金,仍有25%的高校新一年的預算編制沒有借鑒上年的績效評價結果,這主要是由于零基預算目前對我國高校的影響依然很大,很多高校會進行績效評價,但是不會對評價結果進行有效的運用,在編制下一年預算時,往往拋棄上年績效評價結果,一切從零開始重新填報預算,這不僅使預算執行不好的項目得不到很好的糾正,造成資金的浪費,同時使得預算績效評價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僅有22.08%的院校有績效信息公開平臺,可見在績效信息公開平臺建設方面,我國高校整體狀況不佳,大部分院校的預算部門目前只是在預算管理工作中充當了申報者的身份,并沒有成為最終的知情者,績效管理信息公開程度低,很難滿足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
在部門自評方面,有近半數的院校沒有進行部門自評,而預算自評是預算績效評價的重要環節,通過自評更能反應預算部門在預算執行中的問題,對下一預算年度的預算編制工作更有指導作用。59.74%的被調查者認為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應由有預算任務的所有部門實施,僅18.18%的被調查認為這只是財務部門的工作,看來隨著預算績效管理理念的發展,高校工作人員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大部分人不會再認為凡是與預算有關的工作都應該是財務部門的工作,預算績效管理是全員參與的一項任務。
預算在原則上是一經確定,不可隨意調整。但由于學校實際發展的各種特殊情況或者國家政策的改變,使得高校預算不可能在完全不變的情況下執行。被調查者所在院校中,可調整預算的院校占比68.83%,不可調整的占比為19.48%。其中一個預算年度可調整三次以上的院校占比18.18%。預算完全不可以調整,會導致資金使用效益低下。調整次數過多,使得預算管理工作顯得隨意,各預算部門也會抱有預算可隨時調整的態度,在申報預算時不能夠嚴謹對待,同時也會滋生腐敗。因此,適時適度的調整預算將會給預算管理工作帶來更高的效益。
各院校應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制度要求,設立符合學校辦學和科研特點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及預算績效評價的政策宣講力度,使得績效理念深入人心,令廣大教職員工積極配合預算績效評價工作,全員參與到預算績效評價工作中,這樣更有利于預算的合法合規執行,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水平。
績效評價委員會不僅僅是在預算執行后的績效評價階段發揮作用,而是一個全過程的預算管理組織。績效評價委員會成員不僅對學校理念預算執行情況、學校各部門預算工作情況更為直接的了解,對于學校未來發展規劃也有全局性的概念,可以更客觀直接的對全校預算績效管理情況進行評價。同時在前期的預算申報、中期的預算監督以及后期的預算績效評價中,預算績效評價委員會都發揮著牽頭和監督作用,避免無人牽頭從而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無法有效開展的尷尬局面。
績效評價的意義不僅在于對年度的工作情況做出評定,更在于對以后年度的工作給出更合理的依據和建議。對于完成情況較好的部門可以給予一定比例的績效獎勵,對于績效完成結果較差的部門要查明原因,酌情調減資金撥付金額。對于在教學和科研上有突出成績的教師或學生,也應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
高校可以依托現有的財務或教務等信息平臺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反饋工作,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各部門,及時糾正預算執行問題,規范資金流向和流速,使財政資金在公正公開的平臺監督下高效流轉。
為了解決高校預算績效管理水平和高校發展間的矛盾,加強預算績效評價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建立符合高校自身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和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加強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和反饋,都將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減少教育經費的浪費,提高財政資金的透明性和靈活性。同時,充分調動起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讓大家懂績效、用績效、享績效,共同推進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高。
[1]郭秀國,吉寧,楊仲杰,張莉.江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現狀和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8):94-95.
[2]陸萍,吳婧,張甫香.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方法探析[J].財會通訊,2010(36):60-63.
[3]張訓婷.地方本科院校財務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會計之友,2017(17):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