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朱 冰 周文慧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宅”現象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日本“御宅”一詞,當時日本“御宅族”指的是整日困在居所里,沉迷于電腦與動漫游戲,不愿與人交往,孤僻自我的特殊社會群體。
大學生“宅”現象則指大學生長時間、習慣性地蝸居于寢室、網吧、校外租住地等狹小的空間,沉迷于某種興趣與愛好,依托網絡媒體逃避現實世界以獲得自身心理需求的自我封閉現象。
1.電腦的普及與網絡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是大學生宅現象興起與普及的前提。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電腦價格的平民化,大學生對電腦擁有的普及率也不斷攀升,都為大學生選擇“宅”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2.社會壓力。當前大學生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學業、就業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壓力的日增,成為大學生“宅”現象盛行的重要原因。殘酷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使得大學生無所適從,選擇依靠網絡來逃避現實世界中的壓力。
3.大學管理體制相對寬松。大學相對中小學的學生管理體制較為寬松,學習任務較輕,學生管理松散,且課程專業性較強,使自律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沉迷于網絡或與學業無關的事情。
4.家庭教養方式。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的溺愛強化了孩子的自戀傾向,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心迷茫、交往能力不足,從而容易沉迷于網絡,導致“宅”的產生。
1.性格特征。90后大學生大多嬌生慣養,抗壓能力弱,社會適應力不強。而在大學里,學生面對的社會壓力和所需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更高,當其無法自如應對時,很容易選擇消極逃避的方式,宅應運而生。
2.從眾心理。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群體動力和不良示范下,容易出現從眾行為。所以,當看到同寢的同學們都在玩一款網游,為了不被人看成落伍,也為了迎合室友的愛好,往往強迫自己努力晉級,最終沉迷于網絡。
3.缺乏自我規劃意識。相比于緊張充實的中學階段,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比較輕松散漫,那些對學業和未來職業缺乏計劃性和目標性的學生,整日無所事事,從而成為大學生“宅”一族的成員。
1.緩解壓力,舒緩心情。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競爭更加殘酷,“宅”可以讓大學生暫時的逃避外界的壓力,通過網絡這個媒介盡情地發泄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無法實現的夢想,一旦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煩惱憂愁都會煙消云散,心情自然得到了舒緩。
2.擴寬認知空間,提升自身能力。網絡的使用擴寬了大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和手段,通過“宅”可以集中精力獲取有效資源,擴寬視野,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發展。
1.影響身心健康。大學生長時間“宅”在寢室會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在生理上,長時間坐在電腦面前,易導致視力和聽力受損;不規律的作息會導致神經衰弱;飲食不規律容易引發腸胃疾病。在心理上,大學生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空間,會導致自閉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產生。
2.影響學業發展。“宅”讓大學生過早的與社會隔離,使得他們眼界狹小,與社會脫節,相比于上課,更多的大學生愿意宅在寢室里刷微博、打游戲等,幾乎沒有花心思和精力在學習上,不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3.影響人際交往。基于對復雜的人際關系的畏懼,有的大學生害怕與人接觸,對正常的社會交往持排斥心理,不利于關系的建立,進一步深化了大學生“宅”的程度,嚴重影響了人際交往。
加強大眾媒體的輿論引導和宣傳作用,既不應過分渲染“宅”現象的流行趨勢,也不應給予過度的負面評價,營造寬松的社會輿論氛圍,幫助“宅”一族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通過政府倡導,大眾媒體宣傳,保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為大學生“宅”一族樹立正確的信仰,幫助他們盡快的走出“宅”生活。
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在加強校園物質環境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精神環境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鼓勵大學生從“宅”生活中走出來。此外,學校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尊重大學生“宅”一族的心理需求,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發現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及時解決。其次,家長要努力營造溫暖、民主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力量。最后,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主面對困難的能力,讓孩子成為獨當一面的人。
首先,大學生要合理科學的利用網絡擴寬視野,汲取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提升科學文化知識。其次,大學生要提高專業素質,加強專業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最后,大學生要樹立時間觀念,加強時間管理,制定近期目標,合理利用時間。
[1]于秀影.高校大學生宅生活現象及其引導教育研究[D].東北大學,2014.
[2]程文.大學生宅現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于洋.當代大學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