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晴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生態道德教育是新時期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大學生德育教育質量的關鍵因子。從現階段大學生生態德育的開展情況來看,生態德育的教育水平有了較為明顯地提高,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有了顯著地增強,但是在實踐教育中仍舊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生態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對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增強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硬性,因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為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生態德育教育進行探究,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體現在對社會的發展方面,還體現在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方面。在社會的發展方面,生態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契合了當今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對社會生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方面,加強生態道德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因為生態素養是現階段大學生綜合素養中的新要求,是促成大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道德升華的客觀要求。
從高校針對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來看,盡管其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實踐教育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學生對生態道德教育的認識存在局限,僅僅停留在表面,對于生態知識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夠系統[2]。以霧霾這一生態知識為例,大學生對霧霾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霧霾現象的治理并未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其次,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意識并不強,在面臨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缺少自覺性。例如,對于當下所提倡的低碳生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很多大學生無法真正做到,反而存在一些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等消費心理。再有,生態道德責任感比較缺乏,對身邊的一些生態環境破壞環行為并不會制止,甚至視而不見。最后,生態道德情感不夠濃厚。比如,發生在身邊的一些生態問題或者現象體現出一定的關心,但是對于一些公共性的、社會性的生態時間表現得不夠關注。
以往,高校對于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認識上,并未將生態道德教育視為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內容,因而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顯得比較零散,并不系統。高校在解決好這一問題的時候,應當提升對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視,加強生態道德課程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出課堂主陣地的作用[3]。比如,高校可以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必須課程當中,讓大學生在課堂之上接受直接性的生態道德教育,使其接受更為系統、更加全面的生態道德教育。又比如,高校可以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到公共必須課中,同時也可以增設一些有關生態道德教育的選修課程,加強對生態道德教育有關課程的宣傳。生態倫理學、人與自然等課程可以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選修課程,對生態道德教育是一個很好的補充,豐富了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的同時,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生態知識面,進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道德信念。還有,高校應當充分地利用其它學科來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其它相關學科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生態道德教育,使得大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在生態道德教育的環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對于大學生這一年輕群體尤為如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重視環境的營造,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影響功能。首先,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出領導隊伍、教師隊伍以及黨員隊伍的帶頭作用,通過學校領導、教師以及黨員同志的影響,使得全校學生都能夠樹立起生態道德意義。其次,高校應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來進行生態道德的教育,更加能夠讓學生接受,也更加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吸引力。再有,高校可以組織開展專題教育,邀請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專家、學者前來講學,以加深他們對生態危機狀況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其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參加生態環保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來培養生態道德信念和情感,鍛煉生態道德意志和能力。
總而言之,生態道德教育是新時期道德教育的新內容,與生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息息相關。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水平,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齊愛花.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0(02):92-93.
[2]李紅麗,傅安洲.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體系構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01):78-85.
[3]周騫.“中國夢”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思考[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33(01):17-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