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媛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在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作品中,有的深沉嚴肅,也有的輕松幽默,既有著剛硬的情感態度,又有著夢幻一般的柔和。而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作品表現出這樣的特點,與其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因此,本文分三個階段分析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作品創作手法和特點。
該階段是指1851年至1865年,這個階段勃拉姆斯通過創作鋼琴作品開始作曲。因此,在勃拉姆斯的早期鋼琴作品中,大多是鋼琴作品為主要創作。在第一階段,勃拉姆斯創作了鋼琴奏鳴曲,共有三首,這三首奏鳴曲創作結構的基礎都是以古典主義的均衡、嚴謹為原則。但是,其音響效果上卻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其音響所表現出的效果令人贊嘆勃拉姆斯擁有管弦樂隊的能力以及想象力。舒曼曾評價其奏鳴曲為“喬裝的交響樂”[1]。
在勃拉姆斯第一階段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中,最受歡迎的是《f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該奏鳴曲共有五個樂章,每個樂章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彼此之間又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章開始之勢恢宏,其音樂時而凌厲、時而曼妙、時而熱情、時而奔放,為充分地表現出音樂的飽滿,勃拉姆斯在奏鳴曲中運用急速彈奏且跨度大的大和弦。第二章的重點則是抒情。其中相互呼應的旋律如同相戀的人在歌唱美好的愛情。第三章則是諧謔曲。其開篇旋律極富動力,而后通過穩重且優美的旋律將人們帶到另外一個空間,反差鮮明。第四章是短小的間奏曲,刻畫的是傷感的回憶。第五章則是回旋曲式,將前四章的內容綜合,通過變奏的手法進行擴充,并且其結尾與第一章開篇氣勢相互呼應[2]。
第二階段是指1873年至1881年。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作品涉及的體裁比較全面,除歌劇之外,幾乎為所有的音樂形式創作過鋼琴作品。從1865年開始,勃拉姆斯創作的音樂作品大多集中在管弦樂、室內樂以及聲樂上,直到1873年才又開始創作鋼琴音樂作品,且數量有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海頓主題變奏曲》,該作品為雙鋼琴56b號。這首變奏曲距離上一步同類作品相隔十年之久,該作品向我們展示的勃拉姆斯是一個理性思維更強、擁有嫻熟創作手法的鋼琴作曲家。在這首變奏曲之后,勃拉姆斯還創作了四部套曲形式的鋼琴音樂作品[2]。通過觀察勃拉姆斯在此時期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年輕時的沖動已經減少,更多的是理性,已經能夠熟練地掌握大型鋼琴音樂作品的結構。同時,勃拉姆斯也開始創作舒曼式的鋼琴音樂小品,并且這些小品展示出鮮明的勃拉姆斯特點,充分地體現出勃拉姆斯成熟、對情感理性束縛的特點。也許在勃拉姆斯本人看來,第二階段創作的鋼琴音樂小品更能夠體現其對鋼琴和音樂的情結。因此,在歷經十幾年后,勃拉姆斯放棄創作大型鋼琴音樂作品,而是著重創作鋼琴音樂小品[3]。
該階段是指1892年。勃拉姆斯在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后,大約有十年的時間沒有創作過鋼琴獨奏的音樂作品,一直到1892年,年近60歲的勃拉姆斯又開始鋼琴音樂小品的創作,共有四套組曲。其中116號作品和117號作品為勃拉姆斯在其姐姐和好朋友去世之后所作。這兩部作品仿佛是勃拉姆斯為抒發自身對親人、朋友的懷念所創作,整曲帶有傷感色彩,柔和、迷人,勃拉姆斯認為這是“憂傷搖籃曲”,而這樣的標題性鋼琴音樂作品在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中非常少見。勃拉姆斯第三階段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中,有三首小品為行板,與勃拉姆斯所創作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而這三首小品雖然有流暢的、不太慢的以及溫和等區別,但是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質,其基調都帶有黑暗和內省的特點。而其創作的118號作品和119號作品又表現出勃拉姆斯風格的情感抒發方式。非常遺憾的是,人們正對勃拉姆斯此階段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有所期待,而其本人卻毫無預兆地結束創作鋼琴音樂作品[3]。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作品中融合了其性格特點,并且被勃拉姆斯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作品中,而對勃拉姆斯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手法和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則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勃拉姆斯,了解其音樂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