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玲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先后探訪阜平、西柏坡、古田、延安、遵義等多個革命老區,反復強調,我們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綻放時代光芒。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能夠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食糧。因此,我們要牢記初心和使命,傳承紅色文化,追尋紅色記憶,領悟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德育教育作用,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是當前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與優秀民族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文化集中表現為紅色物質文化、紅色制度文化和紅色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紅色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革命遺址遺跡、烈士陵園、名人故居等。紅色制度文化表現為一系列體現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觀點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上層建筑。紅色精神文化主要指革命精神、革命品質和革命道德等,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其中,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且更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德育教育方面。第一,理想信念的導向價值。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蘊含著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內容的革命理想,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浴血奮戰、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人們對共同理想歷史認同感,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結合,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道德品質的示范價值。紅色文化中擁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典型英雄人物和道德楷模,在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精神,體現出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于提升個人道德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第三,精神動力的激發價值。紅色文化既傳承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承載了以改革創新為精神的時代精神,彰顯出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能夠激發人們的精神動力,傳播正能量,凝聚民族意志,激勵人們走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之路。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優勢,開發利用紅色文化,發揮其德育教育價值的優勢,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博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文化興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盛的強有力支撐。紅色文化作為主流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與構建文化軟實力的力量源泉。高校具有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創新、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責任重大。開展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開發、傳播紅色文化,引導和教育青年學生熟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發展歷程,提升人們的文化自覺,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與時俱進,能夠有力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我國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因此,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先進文化的優秀表現和集中體現,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德育教育方面即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同時,紅色文化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既有內涵豐富的一系列紅色文化精神,又有承載這些精神的遺跡、文物和紀念館等活的歷史教材。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可以彌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不足,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進而達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正對性和實效性的目的。
當前,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信息網絡的全球聯通,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引起人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以及各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西方價值觀念,用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無用論”、社會主義“失敗論”等錯誤言論模糊人們的視線,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造成嚴重的沖擊,動搖了人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精神上缺鈣就會銷蝕人的意志,經受不住市場經濟的考驗”[3]。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塑形的特殊時期,心理和行為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紅色文化進校園,能夠有效發揮其教育人、培養人的價值。紅色人物、紅色事件以及紅色精神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塑造正確“三觀”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引領社會文化思潮,鞏固高校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陣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支配和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價值教育實效性。教師要立足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堅持不懈”和“四個相統一”的要求,轉變傳統思想觀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重新定位和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學習,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提高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
第二,豐富課程內容。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支撐,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和特點,通過思想滲透的方式推進紅色文化教育。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綱要》中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闡釋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講清楚中國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爭取民主與自由的壯烈史詩,并結合生活實際,揭露實力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的偽真理外衣,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應該增設專題性的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可以組織權威專家和著名學者參與研究,嘗試在高校增設專業性較強的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以便紅色文化的整體內容能夠為廣大學生所充分感知、認同和內化。
第三,創新教學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將紅色文化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PBL教學、MOOC教學、翻轉課堂等,注重引導和對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一,深入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知情意行”漸進統一的過程,既要內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學校應該注重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可以在重大節慶日組織學生瞻仰紅色文化基地、紀念館、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等場所,使學生在這種莊嚴肅穆的環境中接受心靈洗滌。
第二,加強建設大學生實踐基地。學校可以加強與革命老區的聯系,在革命老區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重走“長征路”,探尋紅色足跡,重溫紅色歷史,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入大學生的心靈深處。
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生態價值教育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不同于高校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它更傾向于感情的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要以身作則,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積極對子女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以及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二,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環境。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具有塑造良好道德情操的作用。一是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學校可以邀請老紅軍、老革命者和道德模范英雄來校做紅色文化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洗滌思想,樹立崇高理想信念。二是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微信、校園貼吧、微博等社交媒體是學生交流溝通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高校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進行紅色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在校園官方網站發布生動有趣的微視頻,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可以開設微信公眾號,貼近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采用接地氣的語言方式,定期推送紅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文章;可以在學校官方微博進行以弘揚紅色精神為主題的直播活動等等。
第三,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弘揚紅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美麗中國”,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因此,進行紅色文化教育要重視社會輿論的力量,利用輿論的優勢對社會成員進行潛移默化影響。一是要重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等重大紀念日以及歷史人物紀念日,舉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紀念活動,增強人們對偉大祖國、美麗家園和幸福生活的熱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二是積極開展紅色文藝創建活動。把握時代脈搏,豐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時代內涵,創作大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的文藝作品,開展生動活潑的紅色文化文藝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寓教于樂的文化服務,把紅色文化的基本精神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