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楊文圣
(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222)
習總書記提出共享理念不是空穴來風,回顧我國歷史,它是我國自古以來最廣大人民的夢想,而且它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時間的洗禮,越加豐富深化,更是被烙下了每個時代獨有的烙印。
封建時期,我國人口基數最大的群體為農民,人民生活永遠離不開“糧食”或者“收成”,因此農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活動的依托,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作為糧食的實際生長場所,便成為農民所最為關注的問題。像隋唐時期主張的“均田制”、太平天國頒布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到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且不論實施情況如何,這些近代共享理念的出現,寄托了因生活所迫走向起義的近代農民的最終希望。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西方生活多年后,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中提到“平均地權”,孫先生把民生主義作為理想社會,并為之奮斗終生,孫先生的主張,雖然取自自己在國外的經歷見聞,且并未較好的執行落實,但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無疑土地仍是中國最廣大人民賴以生存的工具,這樣的政治主張,很大程度上可以網絡中國人口最大的群體——農民,這也給以后的階級探索、領導中國以啟迪。
建國初期,在以毛主席等第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完成了三大改造,將生產資料由私變公,為后來我國發展共享理念,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最大的前提條件。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總書記曾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很多人只記住了這一句,卻沒有記住下一句“帶動大部分地區,然后達到共同富裕”。積貧積弱的國家開始經濟建設一定要有個突破口,先富起來的人們并不是只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更多的是用自身經驗和資源來使更多的人擺脫貧困,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繁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
江澤民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并提出要求:要“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胡錦濤同志指出,想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要堅持“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形成人人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人人共享和諧社會的成果的局面。他在闡述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時強調說,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維護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之為落腳點。還要尊重和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并以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如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正確引領下,我們的共享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升級和推行。我國普及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無疑是社會安定的一針強心劑。而現今遍地的共享單車、共享摩托,乃至共享汽車,無不體現新時期共享理念在全中國社會的普及。隨著經濟條件的提升,人們關注的和需要的愈益增多,為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社會資源的共享度也不斷提高,基本可以做到各種圖書館、博物館對全社會開放,高校內的各種文獻資料全民共享。
我國普遍存在的共享問題,重頭無非三點,教育、醫療、住房。其中住房問題最為嚴重,我國一線城市有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他們為大城市帶去了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住房問題成了難題。大城市的高額房價,令很多人望而卻步。沒有社保,醫療也成了問題。因此住房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共享問題。西安和天津,先后通過“人才引進”政策,為身在當地,戶口在家鄉的高素質人才提供落戶和買房的機會。只有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成為現實。才能更好地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使人民都“有枝可依”,才是共享理念在住房問題上的本意。而住房問題也僅僅是社會分配不公的一個具體而重要的表現,只有在習總書記的帶領下堅定不移的貫徹“共享理念”,加上國家和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在經濟建設方面,繼續堅持和鞏固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在政治建設方面,加快推行事關公平正義的具體政策;在思想上,完善教育體制全面推進教育公平;在社會建設方面,完善就業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保護環境推行公平共享。才能更進一步的發展和踐行新時期的共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