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雯
(南方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515)
近兩年,喪文化廣泛流行于各大領域中,逐漸成為一種顯性的文化潮流。無論是肯德基等媒體廣告的營銷方式,還是喪茶的興起,都代表著喪文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看到,年輕人越來越習慣用“喪”來描述自己,為自己貼上了“喪氣滿滿”的標簽,而他們也似乎被一種低沉慵懶的氣息所環繞。任何一種新興的青年文化現象背后,都潛伏著一定的社會動因[2],深入分析喪文化流行趨勢,有針對性地引導與培養青年是當下一大重要難題。
青年的社會心態從原有的積極向上到現在的頹廢散漫,看似與弘揚正能量的社會主旋律格格不入,但實質上更深層次地反映出了當今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深入探討青年群體追捧喪文化的真實原因,并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對培育青年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階級流動受阻、職業競爭的激烈性和流動性、高房價、醫療衛生、財富分配失衡等因素使得青年群體背負較大的生存壓力。人際關系的疏離、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給青年群體帶來較大的孤獨感、無力感、不安全感,于是一個個“小寫的自我”慢慢生成[3]。我國社會轉型這一背景也在當代青年成長過程中留下了時代的烙印。社會的飛速發展與時代的深刻變化共同作用于青年群體,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特征產生深遠影響。相對于老一代人的內向和收斂,當代青年更愿意表達真實的自我,向他人及社會展現自己孤獨、無助、脆弱的一面,而充滿諷刺冷幽默感的喪文化則是這種心態的彰顯。
隨著各大網絡媒體平臺的蓬勃發展,人們逐漸習慣在網上查詢信息資訊、開展社交活動并深受影響。而網絡流行語也因此滲入在青年群體中,成為了他們社交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網絡交際語言,廣泛傳播于網絡空間,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它以娛樂化、平民化的特點得到了廣大青年的青睞[4]。喪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得以迅速傳播開來,與網絡流行語的廣泛使用有很大關系。一方面,善于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青年比較喜歡采用圖文結合、反語等輕松幽默的方式與他人進行社交,而以“悲傷蛙”“馬男波杰克”為代表的人物形象及“藍瘦”、“香菇”、“新的一天新的絕望”為代表的喪話則在很大程度上貼切了青年的這種表達需求。另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的心靈雞湯,通過尖酸犀利的話語,采取自嘲挖苦的方式來吐槽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更能引起青年群體的共鳴,同時這也是青年面對來自社會工作家庭生活種種壓力的宣泄方式。
網絡微時代遭遇新青年,勢必會引起新文化潮流的產生,而喪文化的廣泛流行則是這種文化潮流下的縮影。我們不必妖魔化喪文化。喪文化其實是社會問題的一種反映,年輕人以一種類似于撒嬌和抱怨的方式,向他們所生活的社會和世界提出溫和的抗議[2]。身處社會洪流中的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潮流,理性看待這種青年亞文化現象,而非過度解讀。在日常生活中,拓寬對青年思想狀況和社會心態的引導路徑,時刻關注網絡發展趨勢,構建“線上與線下、即時與延時”相結合的思想教育體系。通過對青年群體經常使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的監控與引導,發布社會新動態和新標語,引導正確的價值走向,在青年群體中弘揚正能量,傳播積極向上的主旋律。
互聯網的普及與運用,使得網絡成為社會現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織部分。在互聯網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性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危害。雖然透過喪文化可以窺見與洞察當下青年群體真實的社會利益訴求,但也要時刻謹防它被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引發青年群體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的導火索[5]。在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自媒體軟件盛行、社會輿情較難監控的形勢下,引導青年學會甄別信息和獨立思考,提升其網絡媒介素養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