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悅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民族共同體意識歸根究底是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同時也是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的大團結大融合。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民族之間的相互貫通,也是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融合
自改革開放以來,針對落后的民族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薄弱和不平衡的地區,我國推行和出臺了一系列扶貧和發展計劃,例如西部大開發計劃、“一帶一路”計劃等,這樣民族經濟的造血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彼此的依存度大大提升,這樣各民族之間便得到了進一步的融合。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鑄造了優秀燦爛的中華文化,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共筑我們文明的歷史長河,是我們堅持不懈的事情。各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本民族文化也應堅持推陳出新,傳播本民族最優秀的文化根基。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相互存在的,在對待民族文化差異時,各民族應做到積極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優秀內涵,對其他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優秀文化傳統應充分吸收,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我國在推出部分少數民族優先發展戰略的同時,也應注意弱化部分民族的“特殊性”,增強民族發展過程中的法制建設,給予各民族同等關懷,注重培養民族間的政治認同感。避免出現混淆民族問題和社會問題的事情發生,及時調整民族之間的和諧關系。國家切忌不可以片面地強調少數民族的“特殊身份”與“特殊照應”,不應使其他民族公民體會到少數民族“特殊公民”身份的感覺。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著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化,廣袤的疆域、錦繡的山河都是我們56個民族的瑰寶。各民族只有在充分認同自己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各民族也只有在認清自己民族地位的前提下,才能與其他民族進行交往交流與融合。各民族的團結統一不僅對于我國建設精神文明家園有積極意義,也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和思想基礎。
我們要進一步發展和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深化民族共同體的理念認同感。在公民充分接受這一理念的過程中,我們對其進行充分傳播。這種理念認同直接影響著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公民心中的地位,也只有公民真正接受這個理念,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深化民族理念意識,就是深化各民族之間的情感與交流,就是深化民族之前的相互信任,就是深化基本國情、基本矛盾的具體內涵。
社會公平問題一直是我國重視的問題之一,也是我國整合民心的必要途徑。公平問題的有效解決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們發展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關注到、解決好的問題。民生問題的合理解決對于我們人民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方面的“共享”,這種“共享”切實體現著我黨對于人民的關懷以及人民享受到平等待遇。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這種民生的“共享”。注重民生問題會最大限度的攏合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歸屬感。無論是社會保障、醫療管理、住房條件還是生活環境,這對于每一位公民來說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就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融合。只有做到真正地切實解決人民生活問題才能更加有效地發展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關系到國家穩定、民族團結的重要思想,也是我們當前和今后指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南與方針,是我黨關于民族工作的豐富與發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我們在進行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和培育時一定要做到各民族公平對待,切莫忽視其他民族的感受。現今社會背景下,民族利益爭奪、民族文化意識淺薄、政治觀念理解偏差都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和發展的阻礙,我們應時刻關注各民族的變化和發展,積極解決民族發展出現的問題,攜手共建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園,共同繁榮各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共同加深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