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巖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500)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態度體驗,伴隨著人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認識過程產生,在認識到行為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橋梁”作用。偉大的導師列寧也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1]”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運用情感因素對學生實施教育活動,往往會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情感作為一種非理性因素,具有很強的感染功能。具體看來是指作為人面對客觀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情感它一旦出現,不僅會引起個體心理上的歡喜、憤怒、哀傷、快樂等情緒體驗,而且這種情緒體驗往往還帶著很強的渲染性,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牽引力”,繼而引起他人的情感體驗。情感具有“陽春細雨”的特點,總是潛移默化的對事物產生影響,個體的情感體驗會默默地感染他人,激發他人的情感。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體驗往往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人們總是很容易對他人的悲傷或者快樂感同身受。正是因為情感具有這種共通的特性,個體才得以運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他人,引起共鳴。也就是說,當人與人之間對待某一客觀事物的情感相同時,往往會引起雙方的共鳴,產生相同的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沒有情感參與的話是難以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恰當運用情感因素實施教育,對于增強教育的效果,實現全方面育人的根本任務十分必要。教育者充分調動情感因素,以飽滿的熱情和愛心對待學生,以實際行動關心學生,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實現教育雙方的情感共鳴,使得教育活動的育人效果更明顯、更深刻。
在個體思想品德的塑造過程中,情感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促進人的認知和行為活動的發生。也就是說,認知會影響情感的發生和強度,人的情感總是隨著人認識程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反過來,人的情感也會影響認知,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認知的結果。具體來說,積極向上的情感可以推動人的認識發展,它促進個體把認識轉化為內心的信念,最終落實到行動當中,有利于提高人的認識活動的效率,推動個體用積極的態度和頑強的毅力去認識和接受各種新事物。相反,消極的情感則會阻礙個體積極性的發揮,降低認識活動的效率和水平,從而不利于個體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育人的目的,就必須借助情感。這就要求各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善于發掘并運用各種情感因素,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帶著熱情、愛心和責任去教學,而且要從學生自身心理特點和需求出發,通過創造和設計不同的教育情境,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從而激發他們認識事物、學習知識的積極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尋求與學生的情感共通性,并利用這種情感的共通性去實施教育,以達到以情育人的結果。學生在積極情感的影響下,往往都會更加有興趣去主動認識新的事物,也更加愿意去接受教育者所傳授的各種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水平。
情感具有調節的作用,有助于促進人際間關系的發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這就是說,人生活在社會當中,就必然會與他人、與社會結成一定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上,情感就起著橋梁的作用,情感調節著人際間的關系發展,其中,和諧的人際關系以人的積極情感為基礎。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情感的運用,便會促進人際關系的融洽發展,從而有助于增進人際間的互助和互信。具體來說,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帶著情感進行,才不至于枯燥乏味,也才能打動人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如果沒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就會影響到師生間良好互動關系的形成,就會使教育過程陷入被動的局面,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甚至不接受、抵觸的情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情感因素,滿懷飽滿的熱情和愛心,自覺地去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尊重學生,凡事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出發,與其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實現與學生的情感互通,使情感的調節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建立師生間積極而持久的人際關系,最終達到以情育人的現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