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兒童的發現”這個觀點被盧梭提出后,它使得兒童變成單獨的研究對象,關于童年的研究價值以及兒童的重要性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價值所在。兒童的重要性提高后,人們關于兒童的認識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相應的跟兒童對應的學科同樣出現非常大的變化,從而給兒童哲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兒童哲學的出現,給教育造成了非常劇烈的革新,并且導致了非常大的爭論與探討。
哲學是“愛智慧”的學科,它的特征在于持續追問本質并不斷反思。哲學思考的起源是對世界的驚奇和好奇。根據兒童哲學的創始人李普曼的觀點,何為兒童哲學,兒童哲學是一種應用型的哲學,它通過哲學的方式,利用兒童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用“做”哲學來發展的一門課程。目前國內關于兒童哲學的課程其實并不多,筆者關于這個課程在解決兒童生長需求方面,與如何遵循兒童的生長規律,以及課程設置的意義進行了探討。
兒童哲學課程需要滿足的問題包括應滿足誰、需要什么,這是課程的最基本前提。“課程本體論”表示,課程的最終結果應當是讓兒童本性及其潛能獲得足夠大的發展,課程必須按照兒童的需求來設置。“社會本體論”表示,課程的最終結果應該是讓受教育者熟悉與了解社會知識領域,課程應根據社會的需要來確定,使個體社會化,從而更好的為社會服務。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課程本體論”、“社會本體論”都存在哲學的片面性:前者脫離現實社會,后者脫離個人主體。因此在課程制定方面,必須兼顧社會與兒童的要求,讓兩者的需求都獲得滿足,促進兩者一起向前發展。社會需要和人的需要是互相統一的,社會和兒童的需要,本質上是指人們認識到的需要。根據兒童的成長節奏以及規律開展,這實際上是幫助兒童遵從其本性來自由發展,即是要把兒童當成兒童而不是成人來看待。如果把兒童當做成人來看待,這就違背了兒童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如果把傳授知識作為核心的課程,以犧牲兒童的全面發展為代價,會影響兒童的創造力,換來所謂的社會需要的滿足,這絕對是不可取的。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滿足人們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關心人的需求,這樣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解決人的發展所需,這就是解決社會發展所需,相對的,兒童哲學課程必須解決兒童在生長與發展方面的問題。
成長可以說是大自然賜予兒童的先天能力,而教育會加強或者壓抑兒童的成長。教育能起到怎樣的作用,這就取決于是否尊重兒童成長規律。“人是整個自然的一部分,人被迫服從自然規律。”[1]人類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類的發展應當根據大自然發展的規律進行,同樣的,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生長規律進行,也就是在規律所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因為無論我們接受不接受,自然規律都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深遠的影響。[2]兒童哲學課程必須解決兒童在生長過程中的發展需求,對于兒童成長的所有時期,都應該為了提高兒童的生長能力而努力。如果只是出于增強兒童的成長效率或加快其成長速度的目的,而沒有遵循兒童成長所應該重視的自然規律,抹殺了兒童的天性,不顧兒童生而為人的尊嚴與權力,那么這樣的教育根本不是培養人,實際上是在毀滅人。成長有著非常重大的教育價值,成長是兒童生活在外界環境下的自其出生到成熟的全階段。如果說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是空白的,那么教育則是在這張白紙上畫畫。兒童的成長與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總而言之,教育應當符合兒童成長的要求,在兒童成長的各個時期,教育都應該做到提高兒童成長能力。因此,兒童哲學課程需要做的并非將成人所習得的知識灌輸給兒童,應該是激發兒童自身的生長能力展開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應該進行填鴨式教育,不應該強迫學習,而應該激發兒童自身成長,提高其生長能力。
兒童哲學課程對兒童的啟蒙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學習兒童哲學是教會他們進行思考,并學會把自己的觀點正確的表達出來,兒童哲學課程不能決定孩子的思維軌跡,但這可以給予他們哲學啟發,用契合孩子成長規律的哲學故事來進行引導和教學,用哲學的智慧悉心保護孩子的對世界的好奇心和他們想要探究世界的勇氣。通過講解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能知道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怎樣想?關于過去,我能知道什么?如何發現和欣賞美?我要到哪里去……一個又一個的思考,讓學生體悟對智慧的求索和熱愛。
兒童哲學課程是為學生開啟學習智慧的大門,讓孩子們熱愛智慧,這樣的人能夠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明智的判斷并做出選擇;在做決定的時候不感情用事,而是用理性思維思考,找到恰當的方法為自己導航;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哲學的思考沒有盡頭,熱愛智慧的道路亦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