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玲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委黨校,新疆 阜康 831500)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為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
一是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選優配強61個行政村“兩委”干部330人,84個農村片區每個片區設1名書記和2名委員,進一步加強村級班子凝聚力,激發干事創業熱情。二是創新機制“育”人。深入實施基層干部“素質工程”,采取黨校集中培訓、援疆省市示范培訓等方式對基層干部進行集中輪訓。三是建立村干部激勵約束機制。出臺實施了村干部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工作報酬與績效考核掛鉤,實施黨員“積分制”管理,促進基層干部主動作為,服務群眾、服務發展。四是創新載體“用”人。開展黨員“亮身份、樹形象”活動,增強黨員榮譽意識、責任意識,創新實施村干部每周“七個一”工作法,強化村“兩委”班子管理服務能力。
一是積極探索村集體收取土地流轉公益金的形式,采取“流轉承包費+‘公益金’”模式運作,解決部分村集體土地少,村集體收入無來源的問題,積極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實力。二是堅持多業并舉,實行村企合作,增加集體收入。
一是建立健全以村務公開、村級重大事項“三會”決策制為重點的民主管理機制,健全完善各項村級財務管理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對村干部財政事權的監督制約,各村民主理財和公開率均達100%。創新村級民主理財“三瓣章”管理模式。實行“三級聯審合理財”有效提高了監督實效。全面推行專項審計、村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審,重點就村干部任期內經濟指標完成、財務經營狀況和集體資產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況以及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執行等責任情況進行審計和客觀評價,保證了村集體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村支“兩委”干部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導力量。但由于村干部待遇低,村干部自身致富能力不足,主觀帶領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愿不強,加之集體共有資源匱乏,無力發展,村級經濟呈現“空殼化”。
有些擁有一定經營性資產、經營性收入比較穩定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無所作為。條件差的更是感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過程長、見效慢,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在“造血”與“輸血”上選擇了后者,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救了一時之急卻難解長遠之難。存在體系不全、持續不保的問題。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需要將地方的產業快速地建設起來,只有在產業的帶動之下,村集體經濟才能得到顯著地提升,同時地方的市場等也可以不斷地完善起來。要想在當前快速地建設鄉村產業,并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就取得明顯的成效,我們必須要能夠將地方獨特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如地方性的特色、優勢農作物以及鄉村旅游等等,其都是當前鄉村產業建設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值得我們對其加以科學的開發、利用[1]。
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需要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擴大服務范圍。但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必須注重把“民主”落實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而確保村集體經濟的合理、快速、健康發展。一是要強化民主決策,即農民百姓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享有知情權和決策權,必須確保每位百姓參與相關討論,防止少數村干部盲目決策,致使出現經濟損失[2]。二是強化民主管理,即在農村集體經濟內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民主經濟管理制度。三是強化民主監督,即全面公開農村集體經濟每項財務支出與收入要求。四是制定切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各種管理規章和制度,依靠群眾的力量保證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3]。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必須要尤為重視村集體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幾點措施之外,村集體經濟的建設還需要加強農村社會宣傳,提高農村群眾參與集體經濟建設的積極性,讓所有的農村群眾都可以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的建設中來,確保村集體經濟建設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