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拉毛
(原蘭州軍區戰斗文工團,甘肅 蘭州 730000)
通過對藏族聲樂發展歷史的了解,我們不難發現藏族的很多聲樂作品都與宗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早期的藏族音樂更多地是作為祭祀的工具,人們通過音樂的演唱,表達自己內心對于神明的崇敬之情。藏族的聲樂作品中也蘊含著藏族人民對他們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體現,作品中也有對于哲學思想的感悟。這同時也為我國藏族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一個正確的審美方向。
不同地域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于當地的自然環境、語言韻律特點等方面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不同地區的聲樂作品不管在演唱風格上還是具體的發聲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藏族的聲樂作品都具備了“永恒”的快樂這一審美特點。在藏族的民歌之中,大部分作品的基調都是以歡樂為主,很少有比較悲情的作品,甚至是在藏族戲劇節目中,其結局也都是圓滿收場的。這樣的審美趨向并非偶然,這與藏族人民長期的生活環境、樂觀堅毅的民族性格有關。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候惡劣,藏族人民長期在此居住除了面臨自然環境的考驗之外,更多地是在有限改造之后的“妥協”,只能服從于自然的安排。但出人意料的是這樣的生存方式并沒有讓他們悲觀厭世,而是讓他們愈發的樂觀堅強。因此,我們所了解到的藏族聲樂作品中,大都是歌唱美好生活的,歡慶豐收、贊美愛情,很少有悲天憫人的因素存在。這種審美趨向也成為藏族聲樂作品的重要的審美標志,人們會不自覺的被聲樂作品中的情緒所感染,對于作品中所表達的情緒也深有感觸。
聲樂作品中的音樂之美承載著作品語言內容與情感的對接,他是音樂呈示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聲樂作品的詮釋過程中,對于音樂美的體現需要依靠聲樂演唱者對歌曲風格特點的表達。而每一種音樂風格的作品也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演唱技法來完成的。
在很多藏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都有對裝飾聲的運用,如前后倚音、顫音、滑音、波音等,這些裝飾音的使用可以增強作品的音樂表現力,使作品的呈現更為生動,也可以讓旋律更具美感。藏族民歌的演唱分很多唱法,每一種唱法在具有藏族民歌共性特點的基礎上,每中唱法又有著可以代表自身風格的特殊演唱技法。這些演唱技法的使用使作品的藝術風格得到了更完美的呈現,對民族歌曲的風格、內涵、色彩、形象以及情感表達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藏族傳統的民族聲樂有著獨特的美學意蘊。
如牧歌中常用的“椿蓋”技法,一般會出現在作品旋律音的最高點,隨著旋律的下行,在最后一個自由延長音上結束。在牧歌的演唱中,不同的演唱者都會有自己演唱特點,演唱者也會根據作品表達的不同在演唱中加入一些即興發揮,這也使作品的表達在共性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表現元素,展現出民歌作品的個性美?!按簧w”在歌唱中對于真假聲的轉換運用,又使作品中濃郁的藏族民族特色體現出來,增強了牧歌演唱中的意境美。此外,藏族的歌舞藝術形式康諧的演唱中會用到“悠蓋”的技法,在演唱中可以增加音樂的旋律發展;在藏族的堆諧、囊瑪等藏族音樂中會運用到“鎮固”技法,這種演唱技法的運用會在效果上追求一種裝飾上的若有若無的效果,這樣可以使作品表達的意境更為含蓄、委婉。它的運用使作品的風格可以在演唱中獲得更充分的展現。不同演唱技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在歌曲的演唱中進行具體的運用可以使作品的聲音、情感、意境表達更為淋漓盡致,使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音樂美”。
聲樂作品中的語言可以使作品的內涵表達更為清晰明確,不同民族的語言也是民族聲樂作品中的特點所在,不同地區的語言在作品的呈現中就會顯示出明確的地域歸屬傾向。語言的抑揚頓挫也可以在音樂語調上影響作品的風格色彩表達,這也就構成了音樂作品中不同的地域性、民族性色彩。在藏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語言的輕重緩急,對歌曲表達的力度、音高以及時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藏族地區的語言特征會相應的影響到音樂作品中的模式呈現。
在藏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藏族的語言文化與口語習慣結合使民歌的歌詞帶有一定的民族性格,這也使得藏族民歌的呈現更為具體和生動。在藏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語言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語言決定了聲樂演唱中的行腔特點,不同的音調在聲樂演唱中與不同的歌詞相對應進行演唱處理,這不僅可以體現作品的情感表達特點,還代表作藏族聲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呈現。藏族聲樂演唱中的語言性不單單指發聲的語調,它從詞意、韻律、情感語氣等方面構成作品的整體風格,顯示出作品的“語言美”。這里的“語言美”在演唱中會要求運腔、咬字的流暢自然。在進行裝飾性演唱技巧的運用時,旋律與歌詞之間的表達要更為明確、清晰,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作品的美學特點。
聲樂作品本身就是音樂與文學相結合的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歌曲的演唱中,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襯托的關系,只有兩者在共存關系上達到了和諧統一,那作品的“藝術之美”就得以實現了。在藏族聲樂作品中,音樂美和語言美是齊美學意蘊呈現的兩大重要因素。在作品的演唱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的歌詞來配合旋律表達作品主旨,僅有旋律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是不具體的,就會影響作品的具體表達。那另一方面,如果僅有歌詞的陳述,缺乏好的旋律的烘托,那作品的感染力就會大受影響,其藝術內涵的表現也就大打折扣了。兩者要想“共贏”,就得在作品中進行恰到好處的融合,這樣藏族聲樂作品才能顯示出自身的風格與特色。在藏族聲樂作品的美學價值提現中,風格的呈現實際上是作品的表現形式,它可以使作品的情感表達更加形象與深刻。在民族音樂不斷地的發展與積累中,藏族聲樂作品地音高、節奏和作品的行腔、咬字中不斷地傳承。藏族聲樂演唱中的語言與聲音是通過情感的表達進行對接的。演唱者通過聲音的技巧與咬字行腔將作品的內容呈現出來,達到“聲情并茂”的演繹,這也是藏族聲樂最理想的表現形式。
隨著藏族音樂的不斷發展,現在也有很多非藏語類的藏族歌曲,如:《天上的西藏》、《青藏高原的菩薩兵》、《甘巴拉》等作品,雖然并沒有采用藏語歌詞,但是并沒有影響歌曲的藏族風格體現,從這些作品的曲調、節奏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已讓可以清楚這些作品中所蘊含的藏族風格。在原有民族風格的基礎上,融入民族文化,也會使作品的呈現更加具有藝術張力。通過對藏族聲樂作品的美學意蘊分析,不僅更深刻的了解了藏文化的音樂呈現方式,也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到藏族聲樂作品中美學價值的體現。
藏族聲樂作品的發展是歷經了很多年的一個藝術寶藏,藏族聲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特殊思想是由藏族音樂所具有的風格特征決定的。作品中通過不同的角度對藏族人們的地域文化、思維方式、心理特征以及表現方法等因素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當今社會中,隨著文化的多元發展,藏族聲樂作品的創作以其獨特的美學意蘊以及情感表達方式,一直為世界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藏族聲樂作品中的美學內涵,促進藏族民族音樂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