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妮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江蘇 海門 226100)
所謂互動教學,其打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1]。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基礎知識教學環節是一個相對枯燥的過程,再加上小學生注意力較難集中,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等因素,倘若教師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向學生進行灌輸,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較差[2]。而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情境,在情境的渲染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并且,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特點中,感性認知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通過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以開展互動教學,能夠讓學生逐漸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識,提升其音樂基礎知識水平。
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音樂基礎知識教學時,首先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情境。由于教師在互動教學中承擔的是發起人和推動者的作用,而語言則是師生互動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通過童真的語言、幽默風趣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與學生建立有效溝通的橋梁。在建立語言情境后,情境感染是互動教學的核心。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情境的構建以此與學生展開互動教學。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們才不怕大灰狼》該歌曲的教學中,在對學生展開基礎知識教學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導入“三只小豬”的故事,以故事情境抓住學生的童心。
實踐是真正讓學生動起來的有效手段。在小學音樂基礎教學環節中開展互動教學,主要是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基于小學生天生愛玩、好動以及表現欲強等特點,實踐教學無疑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學習知識的有效措施[3]。
例如,教師在講解《會跳舞的洋娃娃》這首音樂的基礎知識之前,首先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聲音素材收集”的任務。在上課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猜聲音”的活動,讓學生上臺模仿或是演奏自己所收集到的聲音素材,例如手鼓、串鈴、敲擊水杯等聲音(演奏時讓臺下的學生蒙上或閉上眼睛),而臺下的同學則根據臺上學生所發出的聲音,猜一猜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通過這一活動,培養學生對不同聲音的辨別能力。而后,為學生播放《會跳舞的洋娃娃》這首音樂,并向學生講解其節奏、樂句、樂段以及節拍等。在講解完該首音樂的樂理知識后,再次為學生播放這首音樂,并組織學生開展“基礎知識競賽”活動,即為學生一句一句地播放音樂,在一句結束后,向學生提出“在該句中,其節奏屬于什么類型?”或“請說出該句中一共有幾個節拍”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搶答。利用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音樂基礎知識教學環節中,并進一步了解與掌握樂理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水平。
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是保證互動教學順利開展以及持續有效進行的前提,與此同時,通過師生配合,充分將學生這一主體與教師的指導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既能夠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對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除此之外,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黃金階段,學生的奇思異想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通過與學生開展互動探究,能夠及時捕抓到學生創新的火花,這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對學生的發展皆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4]。
例如,教師在講解《玩具進行曲》這首音樂的基礎知識時,在向學生介紹完相關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對這首音樂中的每一段情感展開探討。首先由教師對歌曲中的情感以及自身所獲得的感受進行分析,而后讓每位學生分享自己對這首音樂的不同感受,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觀點。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從教室中選擇任一物品作為樂器,由教師進行歌曲的演唱,學生則利用自己選擇的物品為教師進行伴奏。從而讓學生在師生互動探究中,激發其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并進一步激起其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欲望。又或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節奏、節奏記號”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這首音樂的節奏拼圖,并提前為學生設計節奏記號拼圖塊,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節奏記號中選擇合適的拼圖拼到殘缺的節奏拼圖中,而后由教師為學生演奏或演唱出學生拼出的節奏,并讓學生感受自己所拼出的節奏有沒有節奏感。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音樂基礎知識環節教學需要突破傳統“填鴨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開展互動教學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激發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對知識的掌握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