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玲(貴州省黔劇院)
陌生化理論最早是由俄國提出的,其理論目的是幫助人們擺脫慣性的感受和情感認同,而使人們對熟悉的事物產生陌生感,從而對其產生新的感受。隨著陌生化理論的發展,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成功將陌生化理論引入戲劇領域,主要是對表演和劇本進行應用,發現陌生化理論可以豐富戲劇的表達。而戲劇音樂作為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戲劇在表演過程渲染氣氛和幫助表達情緒,增強觀者的情感體驗,一個好的戲劇音樂的使用和創作能夠幫助戲劇表演或者戲劇作品更好地呈現出來。因而本文主要從戲劇音樂角度出發,探討陌生化理論在戲劇音樂中的應用,以期戲劇音樂在使用和創作過程中能夠做到模式傾向,幫助觀者對戲劇作品擺脫自動化感受而產生新的體驗和藝術效果,為戲劇音樂的運用和創作提供新的思路。
在戲劇理論史中,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與實踐具有極高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并根據自己的思想理論獨創了“陌生化效果”,這不僅打破了西方戲劇的寫實主義,也使得他本人成為那個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戲劇理論家之一[1]。
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即“陌生化效果”,其德語含義擁有著多元化的意義,如間離、疏離、陌生化等。他首先將陌生化效果當作一種方法,然后再通過這種手法來達到某種效果。方法是使表演人員面對觀眾時將角色表現為陌生化;效果是觀眾抱著疏離及陌生的態度觀看戲劇以及演員。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由此其陌生化的使用便形成了其戲劇陌生化理論[2]。
布萊希特打破了常規,提出了陌生化理論,不再局限于我們傳統文學中關于藝術真實的理念,此理論主要在于有效地防止戲劇呈現為另一現實社會,進而將戲劇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的特征表現出來。此理論關鍵是打破了戲劇的常規組成模式,將戲劇的假設性從無意識領域展現到顯意識領域,從而直接呈現在舞臺上,直觀地展示給觀眾[3]。由此可見,陌生化理論深化了大眾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
布萊希特在他的戲劇創作和陌生化理論在應用時借鑒了中國戲曲表演,其劇本創作打破了歐洲傳統的分幕分場的老套,借鑒東方戲劇中分段手法來處理,并將其融入西方戲劇中,由于西方對中國戲劇的陌生從而達到陌生化效果,打破了觀眾的慣性思維和觀看習慣;與此同時演員的表演與角色未能融合在一起,這樣,演員與戲劇角色之間會保持著相應的距離感,即所謂的“間離效果”,這種效果不但有效避免了觀眾的情感與演員角色的情感融為一體,同時又能重新將角色人物情感完美地表現出來,增加了戲劇的批判效果和戲劇的魅力[4]。
戲劇表演過程的眾多組成部分中,戲劇音樂不可或缺,它深化了戲劇內容,將戲劇人物情感完美地體現出來,加強推動情節發展的能力,并營造情景氛圍讓觀眾融為一體。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戲劇音樂有效的提高了戲劇表現的張力,由此可以說明,創作出優秀的戲劇音樂并有效地使用戲劇音樂對戲劇表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時候人們經常會覺得相對而言不是母語的英文歌能百聽不厭,而熟悉的中文歌如果不是太經典,很容易被后來者取代,這就是一種音樂陌生化效果。音樂作為我們日常的藝術消遣,很容易帶給人們情緒的共鳴和認同,因此在戲劇中音樂的作用也是為觀者帶來情緒方面的渲染和感受的認同。正常的戲劇音樂應該是隨著戲劇中應該有的氣氛和情緒來進行滲入的,比如說正常的戲劇音樂就是文學作品的再現,戲劇音樂的使用就是配合文學作品中的情緒而抒發和表達的。當作品中出現悲傷的橋段,則戲劇音樂也會選擇悲傷的來詮釋,當作品中需要的情緒是快樂的,戲劇音樂也會變得歡快。它就是給作品A再加上A的效果,這時的戲劇音樂的作用只是烘托氣氛。而戲劇音樂陌生化處理之后的效果則截然不同,戲劇音樂可以作為陌生化的途徑來幫助戲劇給觀眾產生陌生化感受,即戲劇音樂給作品A加上B,如此一來,作品A的陌生化效果便通過戲劇音樂B達到了,這種陌生的效果幫助作品的情緒和結構更加豐富和立體,通過戲劇音樂產生的戲劇藝術更具有美學感受和意義。
而對于戲劇音樂的創作,一般都是創作者將自身的情感認同表達進去,創作者將戲劇中需要表達的情緒掌控好,然后將這種情緒表達進音樂中。但是一味地進行融合和強制性的表達會喪失音樂的表達和美。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是不能一直處于“自身”的狀態中,需要不斷地保持清醒的自我,將本人當作一名旁觀者或評論者,進而達到“情感間離”效果。所謂的“情感離間”就是音樂表演所表現出的另一種情感藝術[5]。要想到達這種情感表現,音樂創作者就需要進入摒棄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其他不同人物的內心,這樣才能防止在音樂作品中過于體現自身的情感認同,而使戲劇音樂作品的最終表達效果過于片面,這就需要“情感離間”來達到。因此,在創作戲劇音樂的過程中,“情感認同”和“情感間離”二者缺一不可,因為二者可以滿足對音樂要求需要做到表達情緒的同時也需要有陌生化的效果,以便更好地使戲劇音樂作品保持獨特性。
因此,戲劇音樂陌生化理論可以幫助戲劇作品在表演過程中產生陌生的美學感受,也可以幫助戲劇音樂在創作過程中獨具特色,創造出更獨特的音樂。
戲劇音樂陌生化理論最常見的應用便是戲劇音樂播放與戲劇主題的“間離”造成戲劇的陌生化效果。最經典的應用便是布萊希特在名為《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的戲劇中,大膽地使用了陌生化效果。在劇尾時又唱起了老婦人最開始歌唱的那首曲子。正常而言,此舉會讓結尾變得軟綿綿和極具傷感的情懷,但是布萊希特則不希望結尾如觀眾該有的情緒進行收尾,而是通過將歌曲中混雜一些軍隊中富有激情的口哨聲,將觀眾從悲傷的情緒中拉回來,如此不僅可以豐富觀眾對戲劇的情感感受,還使得劇終后老婦人在開頭唱的同一首歌的歌唱更為動人。
戲劇音樂陌生化創作可以借助西方音樂的特點。作為外來的特色文化,雜糅和改編域外音樂讓中國當代戲劇音樂展現出了極強的“陌生化效果”。例如,中國的國粹京劇在面對西方音樂題材時,其目的為改變傳統的僵化特點,為了給京劇注入新鮮的血液開始有目的性的選擇,要做到在題材、主題上變化的同時,更要有音樂創造上的變化。到了21世紀,傳統京劇逐漸變成現代京劇,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伴奏中融合了西洋交響樂,與傳統京劇音樂相比,西方交響樂營造出一種新穎的陌生化效果。在2011年2月,京劇《鄭和下西洋》首映得到空前的巨大反響,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將傳統的鑼鼓點換成西洋交響樂[6]。
戲劇音樂在創作和選擇上可以運用新時代工具,增加時尚元素和科技元素,既可形成陌生化效果,還可以達到新媒體播放方式的合理利用。在21世紀新時代科技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然對戲劇也有著一定影響。如今現代化的戲劇演出更多的是將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表演形式,利用現代化科技在塑造舞臺演出背景和特技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完美的音樂形式打造出極其震撼的效果。作為新媒體,在音樂創制時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創造出人工音樂所不能表達出的音樂內涵,這在戲劇的背景樂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山崩海嘯還是寒風蕭瑟,這些自然的聲音通過現代傳媒技術可以完美呈現。即便如此,如今的觀眾已經對這些司空見慣,要想達到陌生化效果,還需學會打破觀眾的習慣和思維。
綜上可知,應用陌生化理論是戲劇音樂發展史上創新的必然結果。即便如此,其理論的應用與創新仍要根據戲劇本身的特性進行,不可脫離戲劇本身,不然會失去戲劇音樂的本質屬性,即使應用了陌生化理論,也免不了成為“文化小丑”。因此,合理化利用陌生化理論進行戲劇音樂的運用和創作,為戲劇表演過程中戲劇音樂的更多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