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龍(江蘇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21世紀的中國,在文化氛圍濃重的大學校園,閱讀書籍、刊物,聆聽歌曲,欣賞影視作品,都是大學生休閑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它們對大學生的影響和成長的作用有所不同。校園歌曲它是加快高校校園藝術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主旋律”校園歌曲,由于它是現代音樂與現代校園文學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內涵和外延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不斷豐富、不斷完善。它的價值導向和審美導向,如果與廣泛的社會內容和時代精神融合起來,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早日成才,是其他休閑形式無法替代的。
中國當今社會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物質文化水平明顯提高,人們不但閑暇時間增多,而且以娛樂、消遣、追求的消費方式開始盛行,這種以感觀滿足為特征的世俗文化不僅存在于社會,而且存在于大學校園。
大學校園是培養祖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搖籃。新時期,大學在主流意識形態的中國文化指導下,以其穩定、漸進的方式運行和發展。可以肯定,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還是積極、穩定、健康、向上的。但是,生活在瞬息萬變社會形勢下的他們,性格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他們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走進大學的,與教師、家長及同學之間缺少溝通,難以敞開心扉;由于他們忙于學習,缺乏對家人的理解和對社會經濟政治的關心,遇事冷漠;由于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不僅形成了難于與人合作、以我為中心的獨尊性格,而且缺乏自強、自立、自省的品質;20世紀末開始的高校并軌收費和擴招所帶來的就業壓力,使有些學生被實用主義理性原則和現世主義左右,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畢業后能夠就業。
上述大學生性格缺陷的克服,僅僅通過班主任和輔導員的政治說教是遠遠不夠的。而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在加強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過程中,構建“主旋律”校園歌曲精品工程,充分發揮“主旋律”校園歌曲的人文教育作用,因為音樂是情感藝術,歌曲更是人民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學生之所以從音樂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影響,主要是音樂中的情感對他們發生了巨大作用,而審美情感往往與人們道德情感相聯系。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也強調:“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應,它們就拿美來侵入心靈,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主動適應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應該尋找一些有本領的藝術家,把自然的優美方面描繪出來,使我們的青少年像住在風和日暖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對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他們的好影響,使他們從小就培養起對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而“主旋律”校園歌曲它的這種功能作用則表現在:對培養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動豐富的直觀形象感染力。它不僅使學生產生身份認同感、 參與感和享受感,而且可以直接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激勵和吸引他們為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學習,鉆研知識。與此同時,通過“主旋律”校園歌曲的創作與推廣,融洽師生關系,增強同學之間的情感,使校園內形成上進、和諧、有愛的良好氛圍,使校園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所以說,創作和推廣“主旋律”校園歌曲是加快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的有效途徑。
廣義上講,校園歌曲是指在中等及高等院校中流行、傳唱于廣大青年學生中的歌曲。它既包括專業作曲家創作的經典或適時歌曲,也包括國外及港臺傳入的流行歌曲,甚至還包括學生自己創作,用以表現校園文化生活和學子心境感受的歌曲。校園歌曲盛行于上世紀80年代,多是從港臺傳唱進來的。由于它以抒發青年人對情感、人生感悟的需求為主導,并以其流行性和娛樂性在大學校園廣泛流傳。由于它自由隨性,無拘無束,所以深受廣大青年學生歡迎。但校園歌曲在之后的創作與發展中,受某些外來不健康因素的影響,也同時存在著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如缺乏積極向上的力量;情調低沉;過于纏綿;藝術表現平庸乏味、專業技藝不夠精湛;模仿居多;且受當下市場經濟運作的沖擊,音樂作品商品化影響,到20世紀90年代末,校園歌曲的創作走入低谷。
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園歌曲又將以一種新的面貌展現在全國廣大校園學生面前,這就是我們所言的“主旋律”校園歌曲。和以往的校園歌曲相比,“主旋律”校園歌曲更具時代性和使命感,更適應新形勢下高校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
廣義上講,校園歌曲是特指在中等及高等院校中流行傳唱于青年學生中的歌曲。好的校園歌曲一般具有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生活氣息濃、富于教育意義,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傳唱等特點。“主旋律”歌曲作為“主旋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著名作曲家印青把“主旋律”歌曲定義為: 能夠反映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最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聲樂作品,是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的禮贊,也是社會主義聲樂發展史上的標志性藝術”。一首成功的“主旋律”歌曲至少要具備歌頌性、藝術性、流行性的基本特點。“主旋律”校園歌曲正是融合了校園歌曲和“主旋律”歌曲所共有的特點,一方面強調歌曲旋律要朗朗上口、易唱易記。;另一方面更注重歌曲內容的健康性與教育功能,弘揚時代主旋律。評價一首校園歌曲的優劣就是要看其是否深受學生喜歡,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把握住這一點,對提升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具有積極、深遠的作用和價值。
近年來,很多高校已認識到加強藝術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并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校園歌曲建設上,步子不夠大,措施也不夠得當。首先,很多高校的領導重視不夠,甚至認為學生的主業就是學習,不能讓業余文藝生活影響或沖淡學生學習氛圍,所以,創作和推進“主旋律”校園歌曲的力度不夠;其次,隨著老一輩校園歌曲創作者的隱退,優秀的校園歌曲作品越來越少;再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校園歌曲已經不單純是一門音樂形式,而已成為商家眼中的商機,能否賺錢成為校園歌曲創作和發行的動力源;最后,目前校園歌曲的創作與推廣的途徑基本上是大學校園里的學生及部分音樂愛好者的自發行為,很少得到政府、音樂教師以及社會文藝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很多網絡和電視媒體大面積的流行音樂(歌曲)的傳播,也是影響校園歌曲創作與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諸多原因弱化了校園歌曲的創作、推廣速度和力度,使其在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中未能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校園歌曲”和其它“軍旅歌曲”、“行業歌曲”一樣,作為歌曲的類別之一,承擔著歌唱、表現與本行業、本系統相關的各種題材,但校園歌曲的發展歷程不同于其它類別的歌曲,它是上世紀70年代起源于臺灣,80年代由港臺傳入大陸,也正因如此,其自身具有很強的流行音樂特質,它以流行音樂的主體風格極其運作模式在大陸校園得以推廣和傳唱。流行音樂特別是流行歌曲作為現代音樂的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時代特征,深深扎根于當代青年學生群體之中,已經成為高校校園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對某高校學生的一份音樂調查問卷中顯示:喜歡流行歌曲的學生占75%,喜歡民族歌曲的占20%,喜歡美聲歌曲的僅占5%,由此可見,流行音樂對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流行音樂之所以深受廣大學生的青睞,一方面,流行音樂最貼近生活,最善于表達學生的強烈愿望,最能夠直接表現時代的尖銳主題。另一方面,流行音樂風格多樣,動感強烈,無論在歌曲的速度、結構、還是旋律進行方面都有可即興創意、改編、演繹與處理的空間,不受復調與和聲織體規律的限制。在演唱形式上,說唱結合,唱跳結合,這正迎合了大學生們活潑好動的性格。可以說青年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學校、社會和家長在現實面前不應開選擇回避,而是要尊重廣大學生的選擇,順應無法抗拒的大學生喜愛流行歌曲的大潮;同時,也要正視流行音樂中存在的某些消極的不健康因素,要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結合流行音樂的優勢整合,把流行音樂中的積極健康元素吸納到“主旋律”校園歌曲的創作中來,使其在創作與推廣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借助流行音樂之勢,構建校園歌曲精品工程。
在“主旋律”校園歌曲創作和推廣中,大學各級領導和教師,要努力營造傳播優秀校園歌曲的氛圍與環境,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平臺定時有序地播放“主旋律”校園歌曲,并通過經典音樂作品講座和各種形式的比賽、演出等,讓“主旋律”校園歌曲占據高校藝術文化的主流陣地。讓那些不良的、低級趣味的音樂沒有可乘之機,正確引導大學生從內心的困惑、傷感、彷徨、苦悶中解脫出來。
面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很多音樂創作者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和利益的驅動,把創作方向轉向了有利可圖的其他的音樂藝術門類,致使校園歌曲創作隊伍出現了嚴重的萎縮。為此,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動員全社會關注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和必要的獎勵措施,讓更多的詞曲作家們積極參與到校園歌曲的創作中來,為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們自我創作。學校相關部門要積極組織大學生中有一定音樂基礎和創作愿望的學生,特別是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校園歌曲的創作,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因為大學生們置身于校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大學的學習、生活感受深刻、細致,最能了解大學生自身的喜怒哀樂,因此,創作出的作品更具真情實感。
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嘗試,努力更新觀念,拓展創作手法,在創作思路上要充分結合流行音樂的特點,兼顧藝術性、流行性、思想性相結合,注重歌曲內容上的廣泛性,旋律、形式上的多樣性。一般來說,對于社會上的專業音樂創作者而言,在校園歌曲的創作水平上是沒問題的,但由于他們多數人工作在專業音樂團體,遠離大學校園生活,因而創作出的歌曲往往枯燥乏味,不易被大學生們接受。而在大學生創作群體中,多數人雖然對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比較熟悉和了解,但由于他們大多是出于自己對音樂的愛好和創作熱情,而對歌曲創作的基本理論,創作手法和技巧的掌握還不十分嫻熟,因此創作出的校園歌曲質量也還不夠高。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學校相關部門最好組織具有資深創作經驗的音樂專家學者,為大學生創作群體定期搞一些歌曲創作方面的知識講座,這樣可以大大提升大學生對校園歌曲的創作質量,同時也號召社會上更多的音樂創作者深入到大學校園生活的實踐中來,同大學生們一道感受生活,分享快樂,創作出貼近校園文化生活,深受大學生喜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旋律”校園歌曲。
當今中國社會已進入互聯網高速發展和普及的時代,網絡已成為現代人交流必備的重要平臺,校園歌曲的創作與推廣,除借助其它傳播方式外,更不要忽視網絡傳播和交流這一重要平臺。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這一傳播優勢,將一批優秀的“主旋律”校園歌曲傳播推廣開來。讓“主旋律”校園歌曲在全國更大的校園范圍內形成強列的反響,更加有力地推動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以及在全社會人民當中都能發揮其特有的宣傳、教育、娛樂的作用。
高校相關部門要以先進文化發展作為方向,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校園歌曲的監督與管控,組織高校音樂教師和社會資深音樂人士,對一些新創校園歌曲和已經在校園流行的歌曲進行分析與評價,看其旋律是否符合大學生特點,看其內容是否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是否能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并用這一標準,把一批優秀的校園歌曲與低劣的校園歌曲區別開來,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增強優秀校園歌曲的演唱與傳播力度,讓那些低俗、不健康的音樂在大學校園無立足之地,為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鋪平道路。
總之,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未來,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也是高校藝術文化環境建設的基本任務,而高舉先進文化旗幟,加強校園歌曲建設,在高校唱響“主旋律”,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呼吁全國各高校的有識之士們要緊急行動起來,充分調動學校和社會上的音樂有生力量,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