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冬 貴州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
單簧管,又稱克拉管或黑管,是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也有“戲劇女高音”之稱。單簧管的高音區明朗嘹亮,中音區音色純凈、清澈優美,而低音區則相對低沉、豐滿且渾厚,其被廣泛的應用到木管樂曲家族中。單簧管主要是利用一枚簧片來讓樂器發出聲音,是一種西洋木管樂器,單簧管起源于古希臘,19世紀末傳入中國。但無論單簧管價值與構造多么完美,若單簧管演奏中音準出現問題,盡管其不是樂器自身問題,也是影響演奏者感知度與熟練度的主要因素。通常來講,單簧管演奏主要被應用到室內音樂與交響樂演奏中,兩類音樂對單簧管音準的實際要求都極高,若音準出現問題,樂曲節奏就會被打亂,會極大地影響整場單簧管演奏的效果。對于單簧管演奏訓練而言,音準訓練是重要基礎,要求演奏人員要熟練地掌握單簧管的演奏技巧,既要做好口舌配合,還要熟練掌握單簧管音準,以確保單簧管演奏的和諧度。
指法訓練是樂器演奏的首要步驟,學生只有掌握科學合理的指法,才可以提升樂器發音清晰度,也能確保樂器演奏的流暢度。單簧管演奏時的基本指法為讓手指呈現半圓弧形狀態,且要利用指腹來按住音孔,將虎口打開,要求學生的腕部、肘部與肩部位置要保持自然放松狀態。在指導學生開展指法訓練時,單簧管教師不可將發音限制到指法表之上,應及時引導學生對那些無法在指法表之中所體現的特殊性發音來展開練習,以確保指法訓練的科學性與全面性。
對于學生而言,長音就是簡單的訓練,且長音對演奏者的氣息、口型、音的按鍵記憶進行科學的訓練。對自然音階長音訓練后,可開展音程長音練習以強化對按鍵反應力、氣息、口型等所發生微小變化的把握。此外,還可嘗試著吹奏音階,要求音階練習要緩慢、平穩。通過吹奏音階,能把握音準間的具體變化。而訓練則是以琶音與自然音階相融合,此類訓練基本是開展連音演奏。同時,還應開展綜合長音與音階訓練,要求在訓練時使用更多演奏方式,也要加入不同節奏,旨在提高學習者舌頭、氣息與手指的綜合演奏能力,進而提升單簧管演奏效果。
演奏單簧管時,其對肢體協調性要求極高。如每個手指會在不同范圍之內活動,這就需要保持協調,確保肩部、手肘、手腕與手指要保持足夠的協調,還要求手、大腦的節奏要相互協調。在練習肢體動作協調性時,教師應給予科學的指導,為學生提供自然而寬松的訓練環境,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氣氛之下放松警惕,指導學生強化基本功的訓練,即熟能生巧。只有熟練掌握了單簧管演奏的基本指法,才可確保演奏的流暢度。
1.熟悉指法表
指法表是學生開展指法訓練的根本依據,且在訓練單簧管音準時,教師應科學地講解指法表,并要求學生充分理解指法表和音準控制的實際關系。音準教學時,教師需讓學生熟練掌握指法表中編排的相關指位,要求做反復的訓練。指法表是單簧管教學的基礎性內容,然而,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將指法表貫徹到音準訓練始終,以求讓學生打好一定的音準基礎。
2.長音訓練
在固定音高訓練之中,長音訓練屬于主要內容。開展長音訓練時,教師需從基礎知識點抓起,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長音指法與口型,進而形成記憶。同時,可使用自然音階來展開訓練,要求學生長音訓練之中形成對口型、按鍵與氣息等的把握。另外,處理連音時,要求要深化到學生對音準差異化的想法,以確保發音能保持平穩而科學的狀態。
3.培養學生的音準意識
所謂的音準意識,就是演奏者在長期練習之中產生的下意識的反應,其是對音準訓練的深化。培養學生音準意識時,應長期滲透音準知識點,不斷深化學生對音準的實際記憶,用優質的單簧管演奏作品來開展作品賞析,以提升學生對音準的科學性把控。只有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準意識,才能為音準訓練提供相應的思想基礎。
單簧管教學體系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音準的訓練,教師必須選擇科學而合理的教學方法,分別從指法訓練、固定音高訓練與肢體協調訓練等角度出發,從而提高音準訓練效果。單簧管音準訓練要求學生既要控制好音準,還需不斷地深化學習,及時將音準訓練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進而提高單簧管演奏水平,便于獲取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