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嬌 倪子淇 李 賽 宓勝杰
(1.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3.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在現代經濟發展、文化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下,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年輕一代很少選擇手工式生產方式作為生計,導致了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斷代。民間藝術家的衰老,單一的傳承方式,與市場經濟的改變使民間藝術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通過對河北省文化遺產的情況調查、國家政策和現有的媒體技術、及專家學者研究資料整理后發現,在《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法規、非遺網站開設,和各地文化宣傳活動等一系列措施實施后,非遺文化落寞的情況沒有明顯改觀,在社會和市場上也沒有受到很大關注。
河北省目前共普查到非遺資源1萬余項,其中2項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132項、省級非遺項目690項。此外《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以立法形式對非遺保護做出要求,并對河北省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數字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契機。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及相關設備,采用不同類型的儲存方式,將各種信息數字化后永久存儲于計算機中,以實現搶救保護。采用技術和藝術相結合之路不僅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化精髓,還可較好地還原傳承技藝、產品、環境的原貌,同時,利用交互技術可以實現跨越時空的交互。因此,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的目的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數字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可持續發展之路[1]。
(一)傳承困難
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上,河北省有16人,總人數位居全國首位。然而這些傳承人卻普遍年事已高,且部分人身處生活艱難、身體狀況不容樂觀的窘境。
(二)載體特殊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人類文化信息的動態載體,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手工技藝為表現手段,采用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強調人的主動性,因此傳承人的個人因素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三)產業鏈、產業化運行體制存在問題
傳統手工技藝類等形成了基本的產業鏈,然而民間文學等民俗類“非遺”產業化程度不高。隨著新材料和工藝應運而生,一些成為致富手段的藝術品,被任意模仿,粗糙加工或復制使之淪為了商品附屬物,對其聲譽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傷[2]。
(四)數字化體系不健全
傳統技術保護方法單一,主要是通過圖片、文字、錄音、等方式進行保存,沒有具體完整的保護方案,缺少一套詳盡具體交互體系。
第一,對非技藝的項目搶救記錄傳承。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表現形式不同、創造方式有別,應考慮用不同的數字化方法來進行保護。對于基本信息采用不同的錄入及呈現方式。
第二,“互聯網+”時代倡導的以互聯網發掘社會經濟活力的思維與非遺技藝需要在生產推廣中活化保護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進而內化成非遺技藝自身的傳承要素和發展方式。
第三,將大數據平臺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成熟的應用與于非遺信息的統計,情景再現,場景模擬等方面當中。相對于傳統二維數字媒體,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多維性等特點。
第四,產業化的推廣。利用設計專業類學科優勢進行產業化探索,例如提取其中典型性元素進行設計再加工成工藝品,收藏品,可售賣的商品等,在保留一定藝術價值的同時降低創作周期與創作成本。其中的原創設計進行商品化開發以獲得對數字化公益平臺的經濟支撐。
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保留下來的文化,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創造力,想象力,是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識別標志。如今社會變更,科技的進步,大數據時代與智能時代的到來,為挽救正在消失的非遺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宋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傳承有關問題的探討[A].東岳論叢.Feb.,2013 Vol.34 No.2,2013,2,34(2).
[2]王建明,王樹斌,陳仕品.基于數字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A].西華師范大學基金項目(08A016);四川省教育發展中心項目(CJF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