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然飛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0)
班級文化建設,能夠有效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學生集體意識,提高學生智育水平,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1]。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養等的全面提高,然而,在我國小學階段教育中,考試成績成為衡量優秀學生與差生的全部標準,德育教育實效,影響了學生健康成長。針對此現象,重視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德育教育,積極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班級文化建設的效用,成為小學階段教育中迫在眉睫的任務。
新常態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影響了小學德育教育的發展。
(一)班級文化建設缺乏個性化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德育教育幾乎深入進每一門學科教育中,英語角、詩詞論壇、科技角、數學角等的設定,小學教育逐漸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2]。然而,在實際教育中,名目繁多的教育活動大多只是擺設,對學生學習、德育教育等并未起到真正作用。除此外,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采用大幅字畫為學生營造德育教育環境,結果,教師對學生性格、能力的把握不住,不僅未對學生帶來積極效果,還給人以空洞之感。
(二)班級文化建設缺乏靈動性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張貼讀書名言警句是常用方式,但是,名言警句大多雷同,多是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督促學生努力讀書、學習類名言,學生長期面對這樣的語句,不僅難以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還會給予學生惟有讀書高的負面影響[3]。另外,某些班級文化建設僅是為應付檢查,文化建設方式多是:展示優秀學生作業、書畫作品展示、黑板報等,初期,學生興趣較高,但是,在一年幾乎不變的情況下,學生幾乎都對其視而不見,班級文化建設流于形式。
(三)班級文化建設缺乏人性化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為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某些教師將成績最好的學生講評張貼在教室醒目位置,以此激勵學生向其學習,帶動全班同學進步[4]。但是,該種方式僅僅能激烈與優秀學生相差不多的學生,對于普通學生以及后進生,幾乎難以起到激勵作用,甚至使其產生一種“破罐破摔”的負面心理。并且,該種以分數評判學生優劣的方式,與德育教育的目的相背離,德育教育成果難以顯現,抑制了班級文化建設。
發展道德教育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主要功能,而在道德教育發展中,主要包含有三方面: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在小學階段,班級文化建設并非傳授學生知識,更多的,班級文化建設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身心發展。班級是小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學生溝通、交流的一個小集體,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實踐道德行為的主要場地,因此,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道德教育的發展對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一)班級文化建設提高學生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對道德關系、道德規范的認知,其中包含有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以及道德思維的發展[5]。培養學生道德人認知,對學生道德水平提高極為重要。小學階段是提高學生道德認知的重要階段,然而,在傳統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生課堂積極性,而學生自身缺乏抽象思維、注意力不集中等,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在此種情況下,充分發揮班級文化建設的作用,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成為重點。
須知,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若班主任經常借助各種蘊含道德教育的文化載體開展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活動,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道德常識,培養學生道德認知,則此種道德教育方式不僅高效,還能夠長久發揮效用,甚至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為學生道德發展奠定基礎。如:積極開展小組學習模式,依據學生水平進行分組,教師日常布置任務,引導學生相互幫助、共同探索,獲得答案,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提高學生團結互助精神,提高學生道德意識。
(二)班級文化建設提高學生道德情感
某些專家學者認為,道德情感是道德發展的核心,是人在后天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高級情感。道德情感產生的基礎是道德行為實踐后產生的情感體驗,并引發共鳴。如: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得到老人的感激與道謝,心中產生的滿足感,而看到自己的行為,其他人也自覺為老人讓座;在排隊時,每名同學秩序井然,看到整齊隊伍,后邊來排隊的人自覺自發排在后邊,且保障隊伍整齊。在上述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即為道德情感。
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學生年紀較小,接觸社會機會較少,班級是學生實踐道德行為的主要場地,并且,因班級是學生長期生活之地,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影響較高。很多時候,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多是由學生道德行為與班級文化產生共鳴后內化產生。在小學班級中,為培養學生道德情感,教師為學生制定任務,由學生共同任務,以此提高集體關系的協調性,培養學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
(三)班級文化建設規范學生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指人在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人具有道德意義的實際行動。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小學階段是道德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道德意識的驅動下,學生組織自己的道德行為并表現出來。如: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將“互相幫助”印刻在學生思維中,使學生具備這一道德意識,則在日常生活中,當同學們需要幫助,學生將義不容辭。對小學生而言,道德意識向道德行為轉變多發生在班級日?;顒又校攲W生在班級中表現出正確道德行為,并被班級文化所接受,則該種道德行為將會重復出現,并形成道德習慣,因此,道德行為是良好品質形成的關鍵。
小學生各項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對各方面知識接受度較高,若教師經常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提及某些道德行為,學生們多會隨之模仿,此種行為并非學生主觀意識的優秀行為,若教師引導不當,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如:當教師經常對學生問好,學生會產生“問好”這一意識,并在日常中表現出來,向其他學生問好,此時,若學生得不到回應,極易為學生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在未來其他人問好時視而不見。此時,加強班級文化建設,規范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一)加強精神教育
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建設必不可少,加強精神上的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對于學生而言,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精神教育是其中主要內容,是推動班級文化發揮作用的關鍵,因此,加強精神上的建設十分重要。同時,為增強班級凝聚力,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應以提高學生團結精神、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為主開辦各種活動,使學生在合作中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為班級營造融洽環境,推動學生進步。如:在日常生活中,開辦文明星活動,將學生平均分為5-6人小組,小組互相監督,并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增加星星或者減去星星,如:學生亂丟垃圾扣一星,值日良好獎勵一星,一周評比一次,評出最佳小組,教師給予獎勵。為得到最佳小組的榮譽,小組內人員相互監督,相互提醒,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團結互助精神。各個小組之間相互競爭,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將會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道德教育得到高效發揮。由此可見,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應以精神教育為主導,展開各種活動,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增強班級凝聚力,推動班級學生向前發展。
(二)加強制度教育
“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總之,對于一個集體而言,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約束人們的行為,就很難營造有序的環境,影響集體的和諧發展。對于一個班級而言,一個秩序井然的集體能夠為學生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德育水平,因此,在教師接手一個班級之后,應該及時制定并完善班級規章,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應積極與學生交流,充分考慮學生意見,和諧師生關系的同時,提高學生規規章制度的認同感,促進制度的落實。如:教師可通過班會、小組討論等形式了解學生對制度的認知,在學生討論中,諸如:“上課不許遲到早退”、“自習課不準大聲喧嘩”等制度被提出,潛移默化的進行制度教育,提高學生責任意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和諧班級氛圍。
(三)提高學生對公共財物的保護意識
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物質上的教育必不可缺,因為各項教育活動大多在班級進行,而諸多教育活動離不開物體。如:開展“講衛生,樹文明”活動,就離不開清潔用品掃把、拖把、黑板擦等;教學活動,離不開課桌、講臺、黑板等;課外閱讀活動離不開圖書。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多數學生并不具備公共財產保護意識,導致公共產物破損速度較快,小處說,為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大處說,當學生進入社會,也很難愛護公物,甚至影響學生未來發展。對此,教師應加強學生公共財產保護意識,在班級中開展“愛護公物,人人有責”等主題活動,提高學生公物保護意識;召開研討會,針對學生公物隨處亂丟亂放、隨意破壞事件召開研討會,引導學生改正不良行為,提高學生道德水平。
(四)提高學生品德教育
在學生教育中,教師應深刻認知到,學習成績并不是重點,提高學生品德,培養學生道德水平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重視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品德。筆者認為,教師可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學習榜樣的行為、品質,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當然,互聯網時代,教師可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創建班級道德教育平臺,每日在平臺上傳播好人好事,如:**班**拾金不昧,特此表揚。利用多媒體平臺通報班級甚至全校,對于做好事的當事人而言,得到了榮譽,更愿意做好事;對于班級其他學生而言,為得到榮譽,得到其他人贊賞,努力做好事,以此提高全班同學的品德。另外,教師可將平臺連接方式給予家長,要求家長按時閱讀,孩子被贊揚,家長給予鼓勵與支持;未被贊揚,家長可適當引導孩子如何做好事,以此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另外,教師應加強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發生的好人好事,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讓學生在植樹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還能夠提高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顧黎花.淺談如何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發展德育教育[J].學子:理論版,2017(14):107-107.
[2]羅嘉玉.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2016(8):00112-00112.
[3]羅秀榮.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育[J].教育,2017(3):00054-00054.
[4]王爽.促進小學生道德發展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3(15):114-114.
[5]李曉光.小學生養成教育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6):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