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謙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機械加工工藝的技術高低直接關系著機械產品質量的好壞。每一個機械零部件都是經歷了一節又一節的機械加工工藝完成的。在每一道機械加工工藝中,都有著不同的技術指標和工藝標準,不管機械零部件的要求如何,最終都是要滿足一道道的機械加工工藝的指標和參數,才算最終完成。一般情況下,機械零部件的加工工藝復雜繁瑣,需要制定合理、科學、系統的機械加工工藝制度和流程,以此對機械零部件的加工過程進行監管和約束。機械加工的工藝流程,是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的一種工藝流程。機械加工工藝在機械零部件的生產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針對不同的機械零部件,其具體的機械加工工藝也不盡相同,具體的參數指標也不一樣。所以,在機械加工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最適合的加工工藝,以此保障機械零部件的質量。
(一)定位誤差
假如機械加工工藝的相關人員不能有效科學的對機械零部件進行準確定位,在加工過程中就很容易產生誤差,很難選出最合適準確的幾何要素。如果機械加工工藝的相關人員在設計和產品定位上不一致,就很容易產生基準不穩定的問題,進而產生機械加工產品的誤差問題。這是因為定位的不準,機械零部件的配合出現間隙,從而導致機械加工工藝出現不同程度的誤差問題。
(二)機床制造誤差
機床制造誤差機械加工工藝中最常見的機床方面的誤差之一。機床制造誤差產生的主要原因機床運行中的機械運動產生的摩擦。機床制造誤差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導軌誤差、主軸運轉誤差和傳動鏈誤差。這三種誤差都會對機械加工零部件產生或多或少的誤差影響,對產品的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導軌是機床可以正常運行的前提,可以保證機床各部分的準確位置。如果安裝不合格或者使用中的磨損,會很容易導致導軌產生誤差。其次,主軸運轉中如果因為運轉量或者運算速度不穩定,導致機械設備產生磨損,進而導致實際的運轉數據和設計的運轉數據不一致,就會產生主軸運轉誤差,對機械加工零部件的質量產生影響。最后,傳動鏈是在機床運行中對整個過程進行能量傳遞的部分。如果傳動鏈兩端的傳動機運轉不一致,很容易導致機床的運轉中鏈條和傳動機產生磨損,進而導致傳動鏈的兩端產生距離,產生傳動鏈誤差,對機械加工零部件的質量產生影響。
(三)加工器具誤差
加工器具誤差是在機械零部件加工過程中,使用道具和夾具的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如果在使用道具和夾具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幾何誤差,就會對機械零部件的加工產生嚴重的誤差,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另外,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道具和夾具會產生一定的磨損,導致加工的機械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狀與設計的不一致,導致生產事故。
(四)零部件變形后的工藝系統誤差
對機械零部件進行加工生產,需要使用材料強度低于道具、夾具、機床的,否則很容易產生形變誤差,及零部件變形后的工藝系統誤差。比如,對于直徑加工的內部直徑要求比較小的機械零部件,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刀桿硬度過小就會導致其發生形變。另外,對于加工材料的質量不均勻,或者加工切削力的變化這些現象,都會導致零部件變形后的工藝系統誤差。
(一)減小機械加工中的直接誤差
減小機械加工中的直接誤差,需要全面的考慮到在機械零部件加工過程中會產生的所有誤差,并對此做出相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有效降低機械加工工藝中的誤差,需要重視加工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從機械加工開始,一直到加工完成的全過程,都需要密切關注。如果在加工過程中發現誤差,要及時補救改善。只有在機械零部件加工的全過程密切關注,提高警惕,才能有效減少直接誤差的產生,并能在誤差產生時及時補救,減少產品的質量問題。
(二)誤差補償
對機械零部件進行加工時,總有一些誤差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誤差補償法來最大程度的對誤差產生的影響進行減小,降低誤差。誤差補償法就是對誤差產生的原因進行調查和分析,然后選擇最合適方法對可能產生的誤差進行補償,從而實現降低機械零部件加工誤差的目的。
(三)減少溫度變形
在加工過程中使用冷卻液,可以有效降低機械零部件的溫度,減少溫度造成的產品變形,進而產生誤差。冷卻液的使用可以控制因道具溫度產生的變形層面的產品誤差,利用迅速降低道具和產品表面的溫度實現。另外,還可以利用潤滑劑來減少機床運轉時與熱源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少溫度的升高,減少溫度變形??偟膩碚f,冷卻液是減少機械零部件加工過程中產熱的最合適的方法,可以有效減少機械零部件在加工過程中的溫度變形產生的誤差。
綜上所述,機械零部件的加工工藝產生的誤差會對產品的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降低產品的成品率,增加加工成本。同時,也會對我國工業化進程產生影響和阻礙。所以,有效減少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過程中的誤差,需要相關人員在加工過程的各個方面提高警惕,密切關注。如此才能有效保證產品的質量。
[1]王秀麗,魏永輝,蔣志強,等.機械加工工藝技術的誤差分析及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5(24):52-54.
[2]趙強.機械加工工藝的技術誤差問題及對策分析[J].輕工科技,2016,32(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