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倩
(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位于我國的大西南地區云南省寧蒗縣與四川省鹽源縣的交界地帶,有一處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的藍色湖泊,名為“瀘沽湖”。在美麗的瀘沽湖畔生活著五萬多摩梭人,摩梭人至今被認為是中國唯一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直到今天這個古老的民族仍然推崇“以母為尊,以女為貴”的母系氏族傳統文化習俗。瀘沽湖還有一個名字叫瀘沽湖“女兒國”,“女兒國”的居民今天仍然保留著原始的走婚文化。年滿13周歲的摩梭女孩兒就可以進行成丁禮,也就是成人儀式,到她們16歲的時候就可以進行“走婚”。年輕的男女浪漫邂逅,之后便開始試探彼此的心意,雙方有了感情就可以自愿選擇“走婚”。男方在夜里悄悄進入女方的花樓過夜,第二天必須在女方家人未起前離開,在確定雙方的感情之后,便可以公開雙方的走婚關系,男方也可以正常出入女方家,不過還是過著“暮合晨離”的生活,男方天一亮就要返回母親家中。根據非官方統計,目前居留于瀘沽湖的摩梭人,仍有大約70%保持走婚的傳統,20%選擇同居,另10%因受城市生活的洗禮注冊結婚。這個民族的走婚文化以及平等和諧的母系大家庭生活,頌揚了摩梭人自己的民族文化,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
摩梭是一個神秘而又古老的群族,它的歷史悠久。它屬于我國少數民族納西族的支系,他們主要的聚居區是處于四川西南部和云南的交界地帶瀘沽湖畔,摩梭人人口總數大約有五萬,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中國官方把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劃為納西族,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被劃為蒙古族。摩梭人說納西語,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為納西語東部方言。摩梭人聚居區瀘沽湖畔四面環山,風光秀美,平均海拔為3200米。摩梭人把瀘沽湖稱作“樂屬溪納咪”,“樂屬”是指地名,“溪納咪”的意思是大海,摩梭人世代以母親為主題,以女性作為中心的母系家庭生活,因此也把瀘沽湖叫作“母湖”。瀘沽湖周圍得秀麗的自然環境給瀘沽湖增添了色彩創造了天然宜居的生活環境,但也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瀘沽湖地區與外界聯系極少,摩梭人在這種封閉的生活環境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社會生產方式和民俗文化。
摩梭人有兩種宗教信仰,自己原始信仰的宗教“達巴教”和藏傳佛教“喇嘛教”,達巴教是摩梭原始民族的信仰,因巫師達巴而得名,達的意思是“砍”,巴指的是砍完之后在樹木上留下的痕跡,達巴教就像斧頭砍樹,一斧一斧砍下去,每砍一下就留下一個痕跡。砍一節就誦念一次,祖先和河流山川都能夠聽見,邪惡的妖魔就會被砍得節節敗退。摩梭人認為信仰達巴教能被神明庇佑,消除妖魔對活人的傷害。達巴教沒有系統成文的教義和經書,摩梭達巴教是由原始自然崇拜的多神教發展起來的。達巴教教義崇尚超自然力量,它相信萬物皆是有靈的,萬物靈魂生生不息,這種對自然和靈魂的崇拜已經融入摩梭人的日常生活,成為摩梭人的傳統文化。達巴教在喇嘛教傳入之前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元代開始藏傳佛教喇嘛教開始傳入摩梭地區,隨著喇嘛教的影響日益擴大,摩梭人聚居的村落,幾乎家家有經堂,天天做祈禱,年年辦佛事。喇嘛享有崇高的地位,年輕人以到西藏去學習經文為莫大的榮譽;當地的洛桑活佛則是他們心中的偶像。然而,摩梭文化的靈活性使之快速應對這種變化一邊是吸收,一邊是快速整合,使之成為與自己文化合拍融為一體。原始宗教“達巴教”與藏傳佛教“喇嘛教”在摩梭人生活的地區,兩教和諧相處成為瀘沽湖地區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摩梭人居住的地區歷來有“女兒國”之稱,這里至今保留母系社會制度,一切都由女性支配,摩梭人有一種獨特的走婚制度,長此以往形成摩梭人傳統民俗文化中獨特的走婚文化。據考,走婚制大約形成于公元1840年,即清朝的咸豐年間。走婚表意為走來走去,它形象的概括了摩梭人“暮合晨離”的走婚文化。摩梭人的走婚就是沒有法律手續捆綁,男女雙方之間不被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所約束,只有男女兩性之間的感情羈絆和道德的約束,一旦走婚雙方決定終止這段感情,相互協商便可結束走婚關系分開就好。因此,毋寧說夫妻關系簡單,不如說根本不存在。“走婚”的社會文化系統主要建立在母系制的基礎上。摩梭人獨特的母系制文化造就了以女性崇拜的“女性王國”,摩梭人是以母系血統來組成大家庭,家里當家的“老大”是輩分最高的老祖母。充滿神秘色彩的摩梭人走婚文化,是摩梭人延續后代的途徑,同時也構成了母系家庭的重要內容。
摩梭人走婚文化的產生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它是近代社會制度在特定的民族區域內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婚姻形式。由于瀘沽湖畔地區四面環山閉塞的地理環境和當地土司制定的苛刻的稅收制度,久而久之形成獨特的走婚文化。元朝末期戰爭不斷,一些敗退的蒙古族游騎兵就選擇滯留在云南和四川邊界瀘沽湖周圍并且征服了當地的民族,并在自己管轄的地區稱王,他們的首領就稱作“土司”,
蒙古土司在瀘沽湖地區設置“五畜租稅制”,分別把他們占有的土地以騾子、馬、牛、羊和雞來劃分為五個等級,地的年租就按照相應牲畜價格上繳,還以此為基礎制定了多種稅收,其中就包括婚禮稅。在封閉落后的瀘沽湖地區,大多家庭都承擔不起高額稅收,許多蒙古族貧民為躲避婚禮稅就選擇男不到女家落戶,女不到男家落戶,男方晚出早歸,其子女跟隨母姓,家庭由女方的哥哥、弟弟照顧的秘密夫妻生活,這種婚姻形式人們就稱之為“走婚”。
摩梭族走婚中的男女互相稱對方為“阿肖”和“阿夏”,走婚關系稱為“阿注”關系,因而走婚也被外界叫“阿注婚”。摩梭人的走婚雙方之間唯一聯系的紐帶是情感,金錢和門第的觀念在他們身上完全不存在,他們的孩子生下來就歸女方家庭所有,由女方家撫養長大。摩梭婦女卻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信,這與摩梭婦女的母系血緣紐結和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緊密聯系。摩梭人走婚原則是男大女小,在成人禮之后就可以自行走婚,摩梭人居住的房子一般是木樓,當地俗稱“木羅子”。位于房子正中間的位置必須立兩根柱子,兩根柱子必須取自同一棵樹的木材,樹的下半段用立于房中左側叫“男柱”,木材的上半段立于房中右側叫“女柱”。摩梭孩子13歲的時候便要進行成人禮儀式,摩梭的男孩兒和女孩兒在“男柱”“女柱”下行過成人禮之后,就可以行使成年人的權利,便被允許開始走婚了。
成人禮之后,摩梭女孩就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良人,大型的節日慶典和村寨活動是摩梭青年男女結緣的最佳場所。青年男女之間
通過兩三年的相識和了解,女方確定喜歡男方之后,16歲就可以選擇走婚,女方以跳舞和對歌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情誼,男方若也傾心,白天就約定好于夜晚到女方的“花樓”約會。摩梭男子不能直接從正門進入女方的“花樓”,到樓下得先向女方發出暗號,女方收到后就會打開門窗,男方則需要爬入女方的花樓,這時候需要在窗外掛上帽子之類的物品,讓別人知道倆人正在約會,就不會被打擾。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男方必須在天亮之前女方家人未知曉的情況下離開,如果被發現就會被視為無禮。大家都知道約定成俗,便自覺遵守。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摩梭人的婚姻形式也趨向多元化發展。摩梭人的走婚文化作為民族文化歷史中一抹絢麗的色彩,豐富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不管未來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變化,走婚文化都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成為摩梭人自己的獨特印記,永遠無法磨滅。
[1]陳剛.從社會轉型到文化轉型:瀘沽湖地區摩梭族社會文化變遷[J].民族論壇,2012(11).
[2]蔡華.從摩梭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看其在經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2).
[3]刁振飛.摩梭人走婚文化探析[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7).
[4]時耀波,徐云.摩梭婚俗與其適應性文化[J].歷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