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張家口廣播電視大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各國鋼琴音樂作品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創作特征而中國鋼琴作品也是如此。本文以風格及手法這兩大方面的創作特征為例,分析整體的創作特征歸類與意同。集中分為四個時期,建國前的這一段時期是第一階段:中國鋼琴曲數量少,但不乏優秀曲目,這些優秀曲目甚至在當時可與世界水平相當;第二階段是1949-1966年,這一段時間中國鋼琴音樂家們有著民歌與和聲相融合的屬于浪漫主義的思維模式;第三階段是1966-1978年,鋼琴曲的旋律主要來自“樣板戲”這一音樂形式;第四階段是80年代后,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開始多種多樣起來。
(一)有著中國特色,與中國本土接近的風格
1.民族風格
以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作品”為例來說,這部作品是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這一部作品。技術層面說這首樂曲只是二聲部的五聲性曲調的對位,但它有雖簡卻極真的中國風蘊含于其中,毫無半分矯揉造作,感情也率真誠摯。其不采用西方技術等來包裝民間曲調的簡單就是民間風格表現的一大代表。
(二)強調技術的風格
1.復調線型風
五六十年代在曲調中采用復調對位這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代表是陳銘志與饒余燕這兩位音樂家。前者的《新春》與《山歌與村舞》和后者的《引子與賦格》都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作品。
2.序列技術風
在1978年后,序列主義這一技法成為中國鋼琴作品風格的一大重要方向。其中采用了十二音技法寫作的作品多追求與中國本土民族神韻與內涵相結合這一特點。應用這一技術的典型作品有羅忠銘的《鋼琴曲3首》中的第二首《夢幻》以及汪立山的《天問》等。
(三)強調意境的風格
1.抒情風
在西洋樂器流傳入中國時,很多音樂家偏好格里格的“抒情小調風”這一風格。而中國鋼琴曲中的很大一部分作品,就是按照這種格局寫的,著名的有丁善德的《曉風之舞》、汪立三的《蘭花花》等作品。前面列舉的這些作品是指在這種風格作品中演奏頻率較高的一些??偟膩碚f而這類作品都具有典雅細膩、篇幅短小、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等的特點。
2.浪漫風
除蔣祖馨的《第一奏鳴曲》這部作品外,其余類似《奏鳴曲》一類抒發情感的作品,質地都略有內容的表面化與淺薄的缺陷,過于強調“標題音樂”這一標志。
(一)音色
鋼琴作品中對音色的模仿多為達到兩種目的。一是對弦樂器中的如“吟、揉”這種表現力手法的模仿,豐富了曲子的美感、深度與韻味,呈現了一種回環、縈繞與盤結之美。二則是營造出來獨有的氛圍與意境。中國的鋼琴作品若想表現出和中國的民族樂器一樣的多樣化、豐富多彩的音色以及這樣的多音色所造成的裝飾獨有性,就必須把握好并根據鋼琴在音色上的特性,通過特定的適當程度的按鍵力度與音量的控制,來發揮音樂區域、音域廣闊、演奏方法等方面的特點與優勢來盡量仿照、模仿,才能盡量達成預期目標。
(二)裝飾音的運用
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很重要的一大創作、演奏手法就是對大量裝飾音效果的運用,這也是西洋樂器中的民族風格得以形成的另一大重要根源。這一手法被廣泛使用于用鋼琴來模擬某種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與奏法時或為了創造感覺不同的音樂氛圍。
(三)旋律的變化不同
旋律是中國傳統音樂表現其基本存在、進行陳述的基本方式。鋼琴這種單音創造組成的樂器所創造的音樂作品,與重視、講究節奏的流暢和結構的連續性的作品相比,因鋼琴的特性與西洋音樂風格而更注重和弦重疊之美和對位呼應之美。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則是兩者的結合,如2.1中所說“模擬某種民族樂器的獨特奏法、營造獨特的音樂氛圍”。
(四)節奏
中國的傳統古代音樂中,最早出現的是打擊樂器,而打擊樂器強調節奏所以可以說中國的早期音樂史是從節奏開始的。帶有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節奏型鼓吹樂重音的移位、弱起的、切分的節奏,逐步遞增或遞減的排列等等。
創作特征可總結為兩大特征:以民族音調為創作源泉,探尋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與運用現代作曲技法,不斷開拓新的中國音樂風格這兩點。
具體來說,根據前面所匯總到的風格中的民族風格部分以及在手法中對中國民族樂器的模仿正是對民族音樂風格的深入探究。而結合鋼琴的特性并不斷將現代技術與民族特色結合起來正是對形成新的中國音樂風格這一點的呈現。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符合中國人審美特點以及傳統美學所講究的要把感情融入景色中去這一美學理念,即作品美在作品中中國風形象的清晰度以及用一個標題講一個故事的特點。自從中國鋼琴音樂誕生以來,中國的鋼琴作品在結合民族風格與鋼琴特性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樂器加民族這種模式的風格,同樣也是適合中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富有中國韻味的與西方音樂區別明顯的鋼琴音樂。
[1]閆璇璇,李虻.淺析中國風格鋼琴曲對民族彈撥樂器技法的模仿[J].北方音樂,2017,37(7):45-45.
[2]張穎韜.從中國鋼琴改編曲看鋼琴音樂民族化[J].藝術教育,2018(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