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妮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00)
文化產業作為全球目前最有活力的新型產業,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顯著。文化產業是一個本身就具有意識形態特征的特殊產業,這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離不開我國政府的幫助支持和引導的,尤其是在我國發展的新時期,政府更應該對文化產業進行有效的管理,這是符合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當下文化產業中發展所出現的種種問題的良策,關系著文化產業的未來。
文化產業歸根到底是一種經濟行為,這意味著必需要走市場資源配置這條路,遵循資源配置的市場規律。但是市場發展歷史表明:市場并不是萬能的,而對于市場的滯后性的矯正,最有效果的莫過于政府的宏觀調控。
(一)文化產業發展中市場資源配置的滯后性需要政府積極調控。文化產品是一種特殊的產品,文化產品的需求彈性很大,影響雙方市場供求的因素很多,這使得文化產品需求具有條理性、多樣化和不確定性的特點。文化產品的供求矛盾,一部分是可以通過市場的自發性調節的,一部分文化產品是市場的自發性無法調節的,這意味著這類產品的生產和開發具有特殊性,價格因素不是決定供求的決定因素,這是市場價格調控失靈的領域。文化范疇中的市場調節滯后性需要政府在管理、計劃等方面加以宏觀調控,對市場的盲目滯后性進行調控或監管,使得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文化產業的雙面性必須需要政府宏觀調控。文化產品既有經濟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它可以產生單一的經濟產品所不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同時,文化產品又能反映當前社會的文化需要和時代的特點。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應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結合。所以,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文化產業和合理有效運行,扶持符合社會主義當代價值體系的文化產品,抑制文化糟粕產品,妥善處理好社會影響和商業價值的平衡。
(三)文化產業中需要一批合社會主義當代價值體系的文化產品,這需要政府積極作為。政府應妥善利用自身的職能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確保法律法規合理有效運行。正如弗里德曼所說:“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同時,政府的積極作為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一個平穩的發展環境,從而使得文化產業逐步發展壯大。
(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我國為了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2009年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有了第一部綱領性文件。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政策規劃還十分落后。首先,政府應積極推動建立文化產業的直接管理部門,并由它來主導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擬定,并應該制定具體的文化產業分類發展計劃,如電視劇、電影、游戲等,使文化產業政策更加貼地氣,在制定文化產業長遠發展目標時,也要制定文化產業短期發展目標,讓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具體有操作性。
(二)規范文化產業市場
我國文化產業市場正處于萌芽階段,政府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主體,打破市場界限,保障文化產品的有效流通。制定市場行為規范,讓文化產品在公正、公平和公開的社會主義市場環境下競爭,避免文化產業內部的無序浪費競爭。建立嚴格的社會主義市場準入方法,嚴禁文化垃圾進入市場。建立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等組織,政府對企業經營行為進行引導和管理。政府應該使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讓它們平穩運行,政府還應加大對文化市場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事業投入,擴大公共文化市場的規模和內涵,推動文化市場的百花齊放。
(三)加強文化產業內容監管方法
文化產業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屬性,是一種特殊的產業,應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保證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建立起完備的文化產業內容監管方式。因此,政府應該有所甄別,對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產品給予獎勵和引導,對不符合的文化產品進行禁止和嚴令要求其整改。嚴禁那些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文化產品流入市場,保障我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四)建立合理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
我國要建立起健全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各種類型的合作,比如說,各地大學和當地文化企業的合作。更要加強對外的文化交流,政府增強對外交流的力度和深度,鼓勵文化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技術能力,讓我國優秀悠久的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弗雷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6.
[2]張秉福.論我國文化產業政府規制法律體系的完善[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0-44.
[3]韓平,閆慧婷.我國文化產業政府規制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81-86.
[4]吳雨霏.文化產業發展的政府規制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4(1):110-116.